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2/01/014833.html

等待处理…

灵岩有情

点击量:21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周日晴好,一早,和朋友相约去灵岩山拍银杏。秋天赏斑斓秋色,冬天观薄雪轻盈,春天看枝叶焕新,俨然已成为在这座城市生活的仪式感。

八点半,阳光已先于我们到达灵岩山,两百余年的建筑的厚重感让这里显得静谧幽深,只听见叶落的簌簌声。正当我准备发出赞叹时,却发现不远处架着一台相机,一位女子正对着镜头巧笑嫣然。她顺着光的方向,先是轻靠在走廊朱红色的立柱旁,再缓缓走下阶梯,时而轻扶帽沿,时而仰脸接受阳光抚摸,步伐轻快灵动,表情怡然自洽。看她这般自在从容,竟有种冒失闯入打扰其宁静的羞涩感。一时间,我收敛了呼吸。

一个镜头拍完,女子主动与我们攀谈。她说早晨五点半起床,一个人从成都驱车来灵岩山拍摄风景。周内做好攻略,周末说走就走。玩无人机、拍短视频,女子说纯属个人爱好。这位51岁的小姐姐,分享了始终保持少女感的秘诀:大自然最治愈人心。与自然多亲近,人就能保持一份天真和纯粹。

接下来,我们和小姐姐就像老朋友似地默契交流,相互定格在影像中。我也重新“认识”灯台、君子迁、柳杉等树木,内心生出感动:因为一座山灵气的吸引,才有了因缘际会的相逢;又因为相互认同接纳的认知,在短时间内我们从陌生到熟悉;相同的景致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一到灵岩便有情。

灵岩有情,最早源于一本书。

那是2018年7月的一天,被安排去灵岩书院采访读书会活动。第一次登灵岩山,气喘吁吁爬上石阶,最先“认识”的是灵岩书院门口的诗句: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便有情。未进山门先一笑,满山红叶读书声。那个下午,灵岩山的千年历史、灵岩书院的办学历程随着专家学者的讲解,穿透历史的烟云扑面而来,难得一见的日晕亦是意外的惊喜。当天的一切,开启了我这个外乡人探究都江堰的好奇心。

活动上,作家王国平领读了他的新书《南怀瑾的最后100天》。油墨未淡,书香在手,历史循迹而来,印度高僧阿耆多尊者不远万里来此创建了灵岩寺。书院创办人李源澄,老师朱自清、钱穆等,学生王家祐、蒙默等,还有无数人,他们用自己对这片土地、这座灵山及文化的热爱,让都江堰变得更加富有魅力,而新一批灵岩书院的建设者,也让书院的故事不断延续。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个篇章是作者为南怀瑾先生做川菜的细节。南先生离开四川几十年,辗转台湾晚年定居吴江,当得知作者从四川而来,他的味觉记忆被回锅肉、麻婆豆腐、酸菜粉丝汤唤醒。那个下午,当作者搜集了食材,在厨房里左右开弓、忙得满头大汗,只为做好几道四川家常菜时,让人感受到了一位青年对一位长者的用心用情、竭尽所能只为满足先生的小小愿望。一个人的记忆要有多深刻,才能念念不忘七十年前的味道?我想,几十年间,先生不忘的岂止是美食,更是那段在灵岩山上学武参禅、求学悟道的时光,是志存高远、抱负满怀的意气风发。

灵岩有情,渐深于一个人。

木心说,要像找寻仇人一样寻找我的朋友。木心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是他说最后起作用的还是爱,爱人,爱自然,爱生命,爱艺术。不要错过身边的人,要相信爱。我也遇到了一个有意思、非常珍贵的人。我们遍访灵岩美景,采野果,找四叶草。以后无论多少年想起都会庆幸,太好了,我也曾经遇见过这么一个人。

尽管,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这一点并不重要。

时间不知不觉已上午十点,朋友根据经验判断,上山车流已汇集,要赶紧下山。下山途中,路边的咖啡车飘溢出阵阵香气,播放的梵音非常契合灵岩山的气质;有年轻父母带着幼子提篮捡拾银杏叶,光影之间,秋日美景被他们呵护收藏;路边,不时看到陕、粤、豫等外地牌照车辆。山路多弯道,车主们在弯道减速、礼让,对方微笑回敬,文明出行融入斑斓秋景,阳光在山路洒下串串笑声。

灵岩有情,对于一个在这座城市生活了6年的外乡人来说,不仅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灵山秀水、大美风景;也不仅仅是三五好友,彼此交心;更是因为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接纳、友善和真诚,令人安心。无论什么缘起,对它的热爱永不止息。(木槿)

上一条:一片竹林
下一条:古城诗韵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