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风靡一时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我手里也是辗转阅读了若干遍,然其内容大多已经忘却,惟有《都江堰》一文记忆犹新,是因为“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给了我强烈印象。对于一个入世不深曾到访过此山此水的我来说,确是一次醍醐灌顶。近日,都江堰诗人文佳君赠阅诗集,我从中选了这首《老君阁,焚一炷香》,如同再去体验了一次灵魂之旅。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为道教名山。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文佳君到此焚一炷香,自有其独特感悟。第一节的场景描写,简约、精准,仿佛已置身其中,在如此背景之下,诗人入阁观之,见到相传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出世学道的塑像,其所想却与众人不同:“跨青牛出关的老子/其实早已悟透了/功名生死。”一个写内圣外王之术《道德经》的道教鼻祖,的确悟透了功名生死,是“一个灵魂出尘的人/在这里接受入尘者不远万里/前来参拜”。诗人强调出尘与入尘的天壤之别,这尘世之中有多少人不以已之力而欲获得功名利禄,焚一炷香能行吗?诗人信与不信,要看结果。
于是,诗人在老君阁上,焚一炷香,心中默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之语。想来每一个读书之人大都读过此书,在诗人念念有词之间,仿佛已精通圣贤书而气定神闲。背诵经书与领悟经书相去甚远,诚与不诚,老子耳聪目明,他的微笑必有差别。诗人抬头所见的老子依然在微笑,但诗人识得的是在“瞥眼微笑”。这个关键词“瞥眼”成了此诗的焦点,一下就表现出诗人的态度与观点。瞥眼即是突然,这突然的微笑是否让诗人登山焚香而有所获呢?这完全取决于诗人的心境,而非老子的微笑。当你以虔诚之心参拜,你必视老子一直在微笑;当你在诚与不诚之间犹豫与徘徊,你焚香之举在老子眼中只当会意一笑,自然得瞥眼微笑。
诗人自认为是一位入尘之人,问道青城山自然成了奢望之举。自古以来儒释道融为一体为世人所信所用,实质都是以目的而为之,并非独有其信仰。在如此文化基因之下,入道之事何其艰难。入尘之人的许愿也就更注重形式,而结果也是顺其自然。此诗以叙事诗的形式探索精神领域,脉络清晰,语言精确,具有想象的延伸性,也给人以灵魂启迪。
《老君阁,焚一炷香》
文佳君
云梯百级
前来拜望老君的人们
虔诚地拾阶而上
青烟,香火
缕缕钟声
在山顶紫气缭绕
跨青牛出关的老子
其实早已悟透了
功名生死
一个灵魂出尘的人
在这里接受入尘者不远万里
前来参拜
我在老君阁上
焚一炷香,心中默念: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不觉神凝心静
一抬头,却分明看见老君
瞥眼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