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4-12/04/016255.html

等待处理…

有关王尔碑的点滴记忆

点击量:74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可称“流金岁月”的1990年代,都江堰市城区极小,人口比较集中,很多售卖、租赁图书音像的铺面,若干美味的小吃店,夜市地摊生意也火爆,整个城市热热闹闹,活力十足,烟火气息浓烈,幸福指数高涨。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从1994年初中毕业起,多数时候,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我却像个地下工作者,捉空就独自逛书店(逛得多、买得少),在课间看学校展陈的报纸(然后回到教室凭记忆记下看到的一些内容),向同学借阅新出的杂志(从头读到尾,并摘抄了若干词句),同时开始写作、投稿。由于不被家长鼓励甚至反对,所以一直偷偷摸摸,不敢声张。

念高二时(1996年),投稿总算中了一回,我发表了处女作。虽是内刊,但全市各中学每班人手一册,随后因此竟然收到了别校学生的求交笔友的手写信,还得了个全市作文二等奖。继续悄悄写、默默投,终于,本世纪初(2004年)在公开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了一篇短散文,还意外获得了一笔高额的稿费,激动、高兴了好一阵子。此际,我正热火朝天地经营着一家二手书店。

书店面朝江安河,在岸柳依依、梁燕昵昵的氛围里也算不俗。店内常来一位中年男人,熟络之后,才知道他叫田世松,也是狂热的文艺爱好者。经田师引荐,我认识了他的老师、都江堰市德高望重的诗人陈道谟。陈老师非常欣赏我,屡次谬赞我是“大才”,很快就让我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老年文学》杂志(陈老师乃第一主编)的编撰工作当中。

2005年11月16日,小雨间阴。我与陈道谟、王尔碑、木斧、张湮、蒋明英等诗人聚会于青城山下某国际休闲养生社区。期间,木老师送给我他自著的诗集、小说集、画册各一本及印有其画作的名片一张,我们一行七人合了影。这一年,陈老师86岁,张老师81岁,王老师79岁,木老师74岁,蒋老师63岁,我27岁。一晃十九载,一切恍若昨日;十九年已消散无迹,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如今,陈道谟、张湮、王尔碑等老师已相继作古,巧的是,三位均享年98岁,年近期颐。张起教授对我说:“都是近百岁走的,说明文学养人。”诚哉斯言!

为了在2006年3月由《老年文学》重磅推出“庆贺著名女诗人王尔碑创作60周年”专辑,陈老师专门约我写一篇诗评。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我创作完成了《中外小诗之初步比较》,足足占了5个页码。后来从蒋老师的转述中得知,王老师非常喜欢并高度赞扬了此文。此文不是常规的诗评,而是全球视野下的文学比较论文,将王尔碑的小诗及诗论与松尾芭蕉、庞德、朱自清、卞之琳等大家的相关作品相提并论,算是我早期较为满意的代表作之一。

翻查日记,见2005年12月15日这一天写道:“浏览王尔碑的第一本散文集《云溪笔记》。巧了,今天正好是她的七十九岁生日。试着用弗洛伊德的方法为《中外小诗之初步比较》写一则《附记》。”这本《云溪笔记》是明英老师特意赠我的,只因王尔碑是她的良师兼益友,而我正要为其写评,亟须这样的参考书。

2013年12月24日,散花楼女子诗社在成都酒吧一条街——芳邻路为王老师补过八十七岁生辰,我受邀参加,送了一册厚厚的中国著名国画集给她,以略表敬意。记得也是在这一回,我首次好像也是最后一次跟尔碑老师单独合了影。至于还聊了些什么,已然忘却了,只剩下照片上的“小林”(王老师总这样称呼我)笑靥如花。

2015年2月14日,情人节,早起去成都红星路二段126号红星茶楼,与散花楼女子诗社众诗人聚首。记忆没错的话,这是我最后一次跟王尔碑老师见面,她当时好像就住在附近。当晚8点过,我发了条微博:“早起的倦乏,温煦的成都,拥挤的地铁,清淡的茶楼,唯有意外收到的巧克力,让这一切略异于往常。”巧克力是女诗人们特意准备的节日礼物,很甜。

如今,斯人已逝,哲人其萎,能回想起来的这几次聚会业已变成默片,遥远,漶漫,恍若隔世……(林赶秋)

上一条:烟雨柳江话“在场”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