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冬的一天,眉山市洪雅县柳江古镇,小雨淅沥地下着,烟雨之中的柳江古镇神秘而美丽。
大约是在5年前,也是这样的季节,我陪同当年已96岁高龄的父亲来到柳江古镇,我参加一个文创活动,父亲在小妹的陪伴下旅游观光。如今,再次来到湿漉漉的古镇,触景生情,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耳边滴滴答答的雨声,是我不尽思念的泪滴。如果老父亲还在,他会支持我前来参加周闻道散文集《只为卿云》的研讨会。或许老爷子还会来柳江,还会微笑着向我投来鼓励的目光,让我杷自己对周闻道创立的“在场主义”这种新的文学创作方法仔细讲给他听。
如今我重游柳江古镇,对老父亲的深切怀念和一种“穿越生命”的神圣感及“在场”的真实感令我动容。
前些日子,一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书——周闻道散文集《只为卿云》,摆到了我家里书桌上明显的位置。于是,我断断续续地把这本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的近20万字的新书读了一遍。
掩卷沉思,窗外飘来一阵迟开的桂花的清香,我不由作深呼吸。惹人心醉的桂花与《只为卿云》的目录——“相约”“介入”“在场”一起跳入我的眼帘:其“相约”的美丽遇见《呼伦贝尔的冰雪之约》;“介入”的社会生活再现《只为卿云》;“在场”的独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心中的灯》等等,一一呈现出本书作者周闻道作为在场主义的创始人,他的与众不同的文学创作方法。
在本文的开头,我提到了周闻道散文集《只为卿云》是一本 “ 正版书 ” 。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部书有别于自费出书,它是由出版社报选题审核通过后,正式出版上架发行的。我之所以在此特别要提到这本书的成书过程,其实想说明的是,该书的作者周闻道及其作品在出版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众所周知的。周闻道不仅仅是文章写得好,正式出版了18部文学专著,像他这样的作家省内外也很多,但周闻道与众不同的是他创立了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法“在场主义”,在国内却是很少有作家可以与他相提并论的。
如果硬要找出一位国内作家与他相比,我以为那就是被文学界称为学者作家的余秋雨。
凡是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大都知道,上个世纪初叶,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这两部诗集,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文本)——新诗。在当代文坛,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散文集,开创了另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文本)——文化散文(学者散文),也可称之为“大散文”。
像余秋雨、周闻道这样出版了数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文学作品的作家,在国内外是太多、太多,但要像他俩一个创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一个创立新的文学创作方法的就太少、太少。这就是余秋雨和周闻道的突出文学成就,这就是他们对当代文学的杰出贡献。
我以为,用“突出”和“杰出”来评介余秋雨和周闻道的文学成就与贡献是十分贴切的。
余秋雨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一职,从事戏曲理论教学。后来他辞去院长职务后,专心教学和写作。他曾受香港凤凰卫视邀请,遍访国内外许多地方和人文景观,创作了大量散文。他的散文散发出一种浓郁的历史的、学者思辨的气息,无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他的笔下都栩栩如生,引人入胜。“余秋雨现象”最终形成“文化散文”这种新的文学样式。
同样,周闻道的文学之旅也非同凡响。这位科班出身的文学硕士在中国顶级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花城》《当代》等发表为数甚多的文学作品,著有文学专著18部之多,高达600余万字,并有多篇作品被收入《大学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辅、高考联赛试题各种选本。他的散文极具思辨色彩和人文精神,他运用自己创立的文学创作方法写散文,他的散文书写凸现在场主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给当代文坛的文学创作以及文艺批评吹来一股清新的风。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在周闻道散文集《只为卿云》书套上留言:“周闻道的散文,善于用思辨和智慧去发现平常中的意义,他把这种创作方法称之为‘在场’。因为在场,使他的散文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当下关怀、人文精神,让人在阅读中获得超越文本的感受和收获。”贾平凹的这段评述,是对周闻道的在场主义的精准解读。
文学的创作方法,是作家的创作原则。而周闻道的《只为卿云》中的27篇散文,是对他自己的在场主义的最好诠释。他的这些散文作品凸现了在场主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给广大读者阅读该书留下思辨的空间。
过去和现在,中国的作家大都运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去创作文学作品,很少有作家运用西方现代派中的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黑色幽默派、意识流,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等创作方法。而周闻道创立在场主义,丰富了文学创作方法,为广大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这是他对文学的重大贡献。
在这个特别有意义的周末,一场周闻道散文集研讨会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散文家、评论家、记者、编辑,在民风淳朴,古风犹存的柳江古镇论道研讨。我以为周闻道在文学创作方法上勇于探索和创新,使他的作品独树一帜超越了自我。他的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和他所创立的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方法,在文学界已形成“周闻道现象”。它与“余秋雨现象”并驾齐驱,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驱动力之一。
此次研讨会结束之时,天气放晴。放眼望去,山坡下的田野、河流与柳江古镇的百年民居浑然一体,恰似一轴淡淡的山水画。
周闻道散文集《只为卿云》研讨会圆满结束了,而对他的文学作品和他创立的新的文学创作方法在场主义的学习和研讨,将继续下去。
再见,柳江!期待我再来古镇之时,看到“在场主义”已成为被广大作家熟练掌握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开放出绚丽的花朵!(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