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始于中国,世界各国的茶艺、茶礼、茶仪等,或多或少都源自我国。
在我国古代茶道的历史长河中,以唐代的煎茶道和宋代的点茶为代表,将古代茶道及美学推到了极致。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崇尚节俭和文人的遁世,使得茶道由唐煎宋点进入紫砂壶冲泡的方式,这一改变,使得茶叶的饮用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而在清代,康乾盛世将饮茶风俗推到了历史的顶点,茶礼、茶俗迅速发展,茶成为各种祭典仪式及待客所需的必要礼仪。清代后期,茶叶的生产和出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全国各地茶号、茶庄纷纷出现,茶叶贸易空前繁荣。
及至现代,茶道不仅代表了茶艺之美,在延续明清的自然主义基础上,融合了人们对茶系文明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象征。早期的茶艺服务,在很多的行茶过程中,表演成分居多,讲究的是动作的优美,忽视了茶叶本身。也有很多以茶为媒,过于强调修心,借助佛家、道家的理念,形成了禅茶、道茶。在这些形式面前,修行成为了主角,茶只是一种辅助的饮品。作为茶人,我认为,习茶、泡茶的宗旨,是以冲泡出一泡好的茶汤为核心,在泡茶的过程中,在追求茶汤之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修心,从而明白,茶道是在“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冈仓天心)”。
俗话说:茶无贵贱,适口为珍。现代人对茶的选择,可以根据季节、时辰、人物、环境等来进行搭配。初习茶者,对某一种茶、某种香型等总有一些偏好,从而排斥自己不喜欢的味道。时间长了以后,接触的茶叶品类多了,对各种茶的冲泡和口感了解得越多,就会发现,每一种茶,只要是健康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都可以品尝。我们或在其中选择一种,或都浅尝辄止,所不同的是,在习茶和行茶的过程中,学会了谦和,学会了包容,不再随意批判,也不再对别人的选择评头论足。
好茶离不开好水。现代人用水,比古人可方便多了,或桶装矿泉水、纯净水,或自来水,或去山间攫取泉水……我们可以因水和泡茶方式的不同,而冲泡出各有特色的茶汤。那么,泡茶,究竟用什么样的水更适宜呢?古人的诸多论述中,对泡茶之水多有记载。张源《茶录》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许次纾在《茶疏》中也强调“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对茶与水的关系论述得更为详尽,他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这些人从许多方面强调了茶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水品和茶品一样,也有品质优劣之分。纵观古人的品水观点,泡茶用水讲究“清、活、轻、甘、冽”,即选择的标准主要有水质和水味两个方面。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泡茶择水的小窍门:
纯净水矿物质含量较低,一般称为软水,容易将茶的本质表现出来,是适宜泡茶的用水;矿泉水中含有微量矿物质成分,用这样的水泡出的茶汤色佳、香气足、清爽甘甜;自来水中含有消毒药剂,如“氯”,饮用前可使用活性碳将其滤掉或静置两小时后再使用。
作为茶道的载体,茶器也是茶道之术的基础,适合的茶器,能恰当地体现茶的仪式感。在选择茶器之时,不要只顾奢华和繁缛,要兼顾茶壶、公道杯和品茗杯等的容量搭配,目的是以呈现更好的茶汤为主。所以,我认为,现代茶道,在泡茶时应尽量简洁,确保茶桌上的每一样物品都不可替代、不可缺少,以简朴雅致为美。
水温的掌控和注水方式的选择,跟茶香和茶汤呈现的目的相关。冲泡每一泡茶时,要注意水温的灵活掌握,粗老的茶叶一般适用的温度较高,细嫩的茶芽,则适用的温度较低(一些陈茶及特殊茶品除外)。同时,投茶量、出汤时间、冲泡次数、注水方式,也与茶汤的呈现密切相关。
品茶,是茶人向内求的过程,因此,好的品茶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饮茶只是为了解渴,那只需饮者自身感觉舒服即可。但若是为了品茶,则需对外部环境做一些筛选,如茶室的整体氛围不能嘈杂,应无异味,桌椅搭配得当等等。茶席的布置也需进行适当的营造,物品的使用和摆放都应有序,达到简约而雅致的视觉感受。
很多人在泡茶时,会伴以插花或熏香等,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冲泡茶汤的表现。如果我们希望茶室内有香气,可以在行茶之前进行。开始冲泡前,就要把香熄掉,敞开门窗,待味道微微散去后,再开始行茶。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茶叶本身的香气和韵味,让茶香完完全全将每一位茶友包裹在内,而不再与其它香气混合。
品茶,是茶道精神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关照他人,关照自己的内心,做到器物和谐、语境和谐、行为和谐。主人对客人尊重,客人对主人礼貌,尽量轻言细语,使用一些特定的手势代替礼节,如叩桌礼、点头礼、注目礼等。同时,在品茶过程中搭配一些适当的茶点,在两泡茶中间的休息过程中食用,珍惜茶叶、水、茶器等,也是一种茶道生活的态度。
行茶、品茶,是广大茶人自我提升的一门功课,无论通过什么样的茶术、茶器、技艺,都是我们内心环境的表达和自我安放的仪式。在专注的冲泡和品饮过程中,获得清静、自在,达到心灵的愉悦和圆满,从而找到一杯茶最好的呈现方式。
(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