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所谓非遗专家宣称: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祝“安康”“吉祥”。据说是因为农历五月五乃“毒日”或“恶日”,而且这天,伍子胥沉钱塘江,屈原投汨罗江,是个悲壮日子,是个祭祀节日。此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者众多。然而奇怪的是,从此之后,“端午安康”的祝福竟然流行开来,每年端午节前后都会在微信里刷屏。
端午真的只是“毒日”“恶日”或祭祀节日吗?人们互祝“端午节快乐”,真的错了吗?
先来看看唐代的说法。敦煌写卷S.2200、P.3249之《端午相迎书》皆曰:“喜逢嘉节,端午良辰,献续同欢。”喜、嘉、良、欢,都是褒义好词,可见端午节是个可以快乐庆祝的好日子。喜逢,同欢,简直就是快乐的同义语。又如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之序:“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直接说出了“乐”字。
再来看看宋代的说法。北宋晏殊《端午词》其四《内廷》:“一一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胡宿《皇后閤端午帖子》其六:“五日永逢佳令节,亿年长奉睿明君。”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诗:“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孔武仲《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二首》其一《寄经父》:“忽惊佳节临端午,还记当年客禁城。丹杏饤盘深簇火,碧醪倾盏酽堆饧。菖蒲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成。”邹浩《端午郊园》诗:“良辰适端午,万事聊一抛。”南宋释了惠《偈颂七十一首》其十四:“五月端午令节,艾人苦痛不彻。”无名氏《酹江月》词:“仙翁初度,遇端阳佳节,又还两日。”端午(又称五日、端阳)是嘉序,是佳令节,是良辰,万户千门喜气多,云何不乐?
再来看看明代的说法。《启隽类函》卷一冯时可《贺襄王午节启》:“喜逢当午之节”,还是“喜逢”。午节,当午之节,均为端午节的别称。王慎中《水龙吟》词:“一年佳节逢端午,吾土随风成俗。貅场剪柳,龙舟竞渡,游观相属。巷断居人,嗔阗总在,城隅江曲。”又佳又热闹!《水浒全传》第十三回:“时逢端午,蕤宾节至,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当日梁中书正在后堂与蔡夫人家宴,庆赏端阳,酒至数杯,食供两套……”好一个喜庆家宴!如果不快乐,何“笑”之有?
再来看看清代的说法。《红楼梦》第三十一回:“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还是“佳节”!如果不快乐,干嘛还请人吃酒席呢?赏午,即庆赏端午。又如冒德娟《念奴娇·五日》词:“莺憨蝶舞,绿阴浓、佳节却逢端午。”还是“佳节”!
节日有各种起源传说,致有各种节目,遂有多重含义,端午节亦不例外。隋唐时期,端午节已经被人们视为良辰佳节,不再是“恶月恶日”,虽然相关的禁忌依然流行,但欢庆的氛围已渐渐占了上风、成了主流。清明除了上坟扫墓,还可踏青郊游,可悲可欣;端午也一样,除了缅怀屈原,还可同欢同庆,而互祝一声“端午节快乐”,就显得再正常不过了。(林赶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