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研究《诗经·信南山》后认为,诗句“中田有庐,疆场有瓜”中的“庐”指的是芦菔、莱菔,也就是今天的萝卜。这句诗的大意是:田里长着萝卜,地头种着瓜果,把它们腌渍加工后用来敬献祖先。
《诗经·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中的“菲”指的也是萝卜。如今演变为成语“采葑采菲”,比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长。成语“妄自菲薄”的“菲薄”,其本意皆来于萝卜的平凡,易被忽视、轻视。
范晔在《后汉书》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西汉末年,政权不断更迭,有数百名宫女长期被困宫殿。她们只能依靠挖掘宫中的萝卜根度日。唐朝名相魏征的《隋书》也记有青州总管张威因家奴贩卖萝卜根而犯罪的事件
其实,“萝卜”一名的正式确立还是明代的李时珍所为。由于南北方言,当时的名字林林总总,有“萝蔔”“萝葡”“萝瓝”“萝北”等。后蜀成书的《蜀本草》明确指出:“莱菔俗名萝卜。”到宋元时期,成都地区又称之为“葖子”。
北宋时期鄂州崇阳知县张咏曾引导境内百姓发展蔬菜生产,后来人们就把芦菔改成“张知县菜”。张咏死后被追赠为左仆射(相当于左丞相),所以芦菔又称为“张相菜”,也就是“张丞相菜”。
萝卜的肉质直根呈圆柱、圆锥、圆球或扁圆形,有绿、红、白、紫等颜色,富含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为我国最早栽培的蔬菜之一。元代王祯《农书》把适宜在春夏秋冬四季栽培的萝卜分别称为“破地锥”“夏生”“萝蔔”和“土酥”。从名字看,可知“破地锥”是说萝卜的形状小巧如锥子;“酥”,白的意思,指萝卜虽生于土中但品色洁白如酥。诗圣杜甫曾用“金城土酥静如练”来赞誉萝卜。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有诗“雪白芦菔非芦菔,吃来自是辣底玉”来称赞萝卜的味道稍有辛辣、外观洁白如玉。
萝卜既可当水果生食,也可以烹炒、蒸煮、腌渍、干制。如果与羊肉共煮,还可以除膻。元代诗人许有壬说:“熟登甘似芋,生荐脆如梨。”这与俗语中的“萝卜赛梨”如出一辙。流放广东韶州的苏东坡酒后则捣碎萝卜、荠菜,与研碎的白米同煮熬粥,并大加赞赏“若非天竺酥酡,人间绝无此味。”菜饭合一的“东坡羹”至今仍是广东的美食。宋代诗人叶绍翁更是深得其妙:“每饭必索萝菔,与皮生啖,乃快所欲。”郑板桥“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寄托的是亲近自然、忘愁去忧的淡定和闲适。
俗话说:离了萝卜摆不了席。在我国各地,以萝卜为主料烹制的名肴不少,如北京的萝卜烧肉、长沙的响萝卜丝、苏州的干贝萝卜球等。据说,有人向武则天进献特大萝卜,御厨将其切成细丝,配以山珍海味,精心制作了一道色香诱人、滋味鲜美的菜肴。武则天食后觉得颇像燕窝,龙颜大悦,特赐名“假燕菜”。此菜经千年辗转,流传至今,成为著名的中州名菜“牡丹燕菜”。在我国传统的素席中,萝卜是上好原料,用它烹制的“回锅肉”“坛子肉”等,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萝卜上市,药铺关门”“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萝卜还有健胃、消食、杀菌、利尿和化痰等药用功效。(许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