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创作,需要永远保持激情;而创作的题材,则来源于对家乡山水的爱恋。”画家廖平,在仔细端详自己所作的岷江山水图时,面带微笑,神情悠远,他的思绪仿佛溯江而上,飘到了岷江水的源头;也仿佛凌云而起,弥漫在青城山巅……
虽92岁高龄,但廖平视绘画为生命的仪式,依然保持着每天上午写字、绘画的习惯,下午出门散步、喝茶交友。心态平和、身体康健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还有个愿望:再办一次个人画展,把长达几十米的《岷江千里图》复原。
在行走中触发热爱
作为都江堰著名的山水画家,记者久闻廖平大名,也曾有几面之缘。曾经有同事推荐说可以写写他,他的画作和人品都受人称道。但一想到我们之间年龄差距带来的是阅历、经历的不同,就却步了。直到去年年底在市美术家协会年会上,再次见到老爷子,其精神矍铄、步履轻快,很是感慨,遂付诸行动,对他进行了专访。
2024年1月12日上午,我和同事敲响了廖平老爷子的家门。落座、上茶,寒暄间,老爷子打开窗户,请我们欣赏他阳台上栽种的花,并自嘲,“养了几盆臭海棠(学名天竺葵),不是名贵的花,但是它一年四季都会开花,颜色鲜艳令人心情舒畅。”老爷子这番活泼的开场白,瞬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回忆往昔片段,廖平侃侃而谈。他出生于1932年,老家在崇义乡下,小时候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1955年,招工进入都管局从事测绘施工等工作。那些年,他的足迹遍布岷江流域的山山水水,而他在行走中也领略了自然山水的瑰丽神奇,工作之余,他就将之描摹记录下来。1959年,单位推荐他进入大学水利专业深造,随着知识学养的不断丰厚,他对绘画的热爱也与日俱增。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都江堰山水吸引华君武、刘汉、吕琳、苏葆桢、王乃壮、马瑔、岑学恭等一批知名画家前来写生,廖平是接待成员之一,机缘巧合,他拜师岑学恭。
岑学恭是三峡画派创始人,他注重民族传统的北宗山水画技法,用笔苍劲,功力深厚,作品多取材于巴山蜀水,以其卓尔不群的三峡风格独步中国画坛。作为岑学恭的入门弟子,那些年,廖平陪着老师及大画家们外出写生。而他工作繁忙的时候,则由妻子马清心和儿子廖鹏陪同。廖鹏回忆,那时他一周工作6天,有5天都要上青城山。
在广交朋友、观摩学习、名师指点下,廖平的画意和画技与日俱增。1979年至2000年是他的创作高峰期,《玉垒浮云图》《岷山云起图》《青城观瀑》等作品都深受观众喜爱,而他也受邀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26个国家举办个人画展,为宣传家乡作出了应有贡献。
青绿山水意趣盎然
无论是翻阅廖平出版的书画集,还是欣赏他悬挂于厅堂画室的作品,都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色彩明艳、清丽活泼。一幅太平花草图,青绿的枝叶间,隐藏着朵朵白色的花瓣,意趣盎然,如同四月风景呈现眼前;另一幅拟题名的岷江春归图,杨柳发出新叶,枝条婆娑,两只燕子凌空展翅,画面色泽淡绿,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廖平告诉记者,他所作皆为国画,属青绿山水画派。基于他个人的切身感受和审美追求,他创作和展览的作品大都构图宏阔,立意高远。现场他还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几幅卷轴大画。纵观其作品,大至丈余,小到盈尺,画面都显示出秀润和飘逸之气,意境跃然纸上。
迫不及待想要欣赏老先生现场作画。画室里笔墨纸砚整齐排列,铺平宣纸,四角用镇纸压住,取毛笔蘸墨,刷刷几笔,坚定有力,纸张上就有了山水轮廓。古人说,凡画山水,必先画树,树必先干。廖平深谙其理,他画的山和树,虚实结合,浓淡相宜,即使是秋冬场景,都显得那么生动有机,画面空灵。
如同小时候守候在父亲身边看其作画一样,现在只要有时间,廖鹏还是喜欢观摩父亲作画,父子俩时有讨论。廖平话语并不多,在他看来,学习中国画起步不外乎观摩临摹,待传统技法熟烂于心之后,再到大自然中去实践印证。而想要达到心中笃定、挥洒自如,还需要丰富的学养和沉淀,为此,廖平送给儿子一个字:悟。
子承父业,廖鹏现任都江堰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他自己也有颇多建树,他这样评价父亲:“父亲是一位修养全面的艺术家,诗书画印四美俱善,我还得继续向他学习,学习他的严谨学风和铮铮风骨。”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92岁高龄的廖平依然寄情笔墨,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他透露,1993年省美术家协会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了廖平山水画展,现场展出的长达几十米的《岷江千里图》引起轰动,这幅图景象从松潘一直延展到宜宾,遗憾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破坏,同时散落的还有一大批画作,为此,他还要勤奋创作,为将来的个展笔耕不辍,届时,观众就能够有幸一睹《岷江千里图》的风采。
(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