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4-01/17/015062.html

等待处理…

暖胃又暖诗的腊八粥

点击量:109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腊月的脚步,就是“年”的脚步,更是童心的翅膀。

作家林赶秋的《古书上的成都》上说“初八日,煮腊八稀饭。腊八稀饭就是腊八粥”。小时候吃腊八粥是一件稀奇事,而我记忆中的腊八粥是一种奢侈,一碗含含糊糊、黏黏稠稠的腊八粥是一种向往和幸福。儿时的腊八粥不是在早上,更不是在中午,而是在晚上!晚上!晚上!

一家人全都回到家里,妈妈忙不停地收拾起来。一个大白萝卜,一小块腊肉,大半碗稻米,小半碗糯米,小半碗玉米,一把高粱米,一把花生,一把绿豆,一瓢比平时砍得细小的红苕,那时候没有今天的红枣、莲子、百合、薏仁、赤豆等等。但妈妈总会绞尽脑汁拼凑起八、九样东西,在一个叫鼎罐的锅里慢慢熬。那个时候起,从爸妈口里知道了腊八粥的来历,文火熬粥的道理。等待一锅腊八粥出锅的时候,是一个漫长的心智“熬炼”过程。父亲守着大哥做作业,老三、老四守在灶前,不停地给我递柴,不停地催促。妈妈趁空隙宰猪草,给牛儿添饲料。当妈妈打开锅盖时,腊八粥的香味随着文火的侍候越来越浓,弥散在整个密不透风的土坯墙房子里,那香味只能顺着“猫耳洞”一样的烟囱和烟气飘向黑暗的山湾湾,仿佛向湾里人炫耀着不错的殷实和幸福。我们一家人长幼有序地围坐在本色拙朴的木方桌旁,在浑黄和红亮的煤油灯下,呼啦啦享受着那酽稠和浓香的腊八粥,品味着满心的喜悦、幸福和憧憬。别说,那个生铁做的锅,熬粥煮饭特别好吃,我至今骨头那么坚硬,被某人高度评价为“刚烈”,或许就是小时候一直吃那个铸铁鼎罐锅煮的饭吧!其实,我的“刚烈”无非就是耿直,容不得歪门邪道罢了。

而今天,吃腊八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吃着当下的腊八粥,回味过去的腊八粥,绝没有半点“忆苦思甜”之意,那是时间绽放的芬芳,那是记忆叠加的美好,那是爸妈为家酿蜜的回味,那是对当下幸福的无私分享。

古代文人掩不住腊八粥美味的知足感,暖了胃,更暖了诗心。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归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此诗是杜甫至德二年十二月在长安时作。用借景抒情手法,表达了作者腊八日轻松喜悦之情。诗人感觉今年的冰雪快消融了,山陵间的忘忧草透过雪色露出了隐隐嫩绿,纤细的柳枝也随风摇曳,透出春的讯息。高兴之余,原本想辞朝回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可是刚散朝意欲还家,又得知皇上晚上赐“腊八粥”,如此皇恩浩荡岂能随意离开,只能遵从圣意恩泽了。似乎杜甫与我一样,给点“阳光”就知足,所以我倍加珍惜自然之下的阳光。

苏轼也有“腊八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同年十二月,苏轼游孤山访惠勤、惠思后便作《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所记当时在杭州,腊八这一天,来到西湖孤山,寻访惠勤、惠思两位高僧。苏轼作诗强调敏捷的观察力及翔实的表达能力,这首诗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景与情所具有独特的诗情画意。

两位诗人都写出了传统节日的喜悦。而宋朝的魏收在《腊节》中说:“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这首诗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酒肉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每一个节日,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和事,自己的心境也有不同,但感恩之心不可无。

《礼记·郊特牲》记载:“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

远古时期,先民们打猎,然后做成干物祭祀神灵,此为蜡祭,蜡祭之月便叫蜡月、腊月。这一天往往在小寒后的腊八节。祭祀的有神农、后稷、田官之神、邮表畦神、猫虎神、堤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祭祀百神之礼也叫蜡礼,其中唱的祷辞叫蜡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意思是: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水,回到自己的沟里去;虫,不要吃我们的庄稼。这段蜡辞像一句句命令,让世间所有的一切各归其位,各守其道,各安其命,这样在新的一年都会风调雨顺,各有收获。

蜡祭似乎已成为过去,但我们敬畏自然、祭祖感恩的意识却不可以淡漠和消失。(刘建华)

上一条:炉火煨暖的往事
下一条:古城诗韵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