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2/19/014929.html

等待处理…

凝“青”聚力 共创未来

——共青团都江堰市委扎实做好
新时代青年人才工作

点击量:14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市民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高质量持续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设。作为青年创新就业筑梦工程推进责任单位,共青团都江堰市委以“引进来、育起来、留下来”为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四川省创业孵化基地载体作用,优化创新创业和企业营商环境,大力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为全市人才工作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人才驿站助梦想起航

12月14日一大早,西部计划志愿者曾悦趁着在都江堰市办事的空隙,回访了设在华西饭店的青年人才驿站。这里作为她初到都江堰的落脚点,给她留下了许多安心、温暖的瞬间。22岁的曾悦是德阳市中江县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今年7月,她和同学入住过该青年人才驿站。

“青年人才驿站作为我了解都江堰这座城市的窗口,不仅提供干净整洁的床铺、温暖可口的饭菜,而且还有阅读空间可供阅读写作。去外地工作面试,最大困难就是没有地方住,青年人才驿站为我们实打实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曾悦说道。担任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几个月以来,她喜欢上了都江堰的自然和人文,下一步准备考取教师编制,留在都江堰、扎根都江堰。

近年来,团市委坚持兴产业、聚人气、促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和青年安居需求,在华西饭店建成了青年人才驿站,去年该驿站被共青团成都市委授予“四星级青年人才驿站”。

相对独立的主题空间,适合学习、办公和休闲的区域,该驿站统一在醒目位置悬挂标识,有24张床位,为来都江堰求职创业就业的青年提供最长不超过15天的免费住宿,并配套开展就业指导、信息获取、城市融入等服务。今年入住青年达433人次。

孵化器的专业引领

今年以来,为把人才引进来,团市委组织开展了逐梦扬帆计划、返家乡等多场社会实践活动,招募学生560余人次到都江堰实习实践。如何把他们“育”起来?12月14日上午,在青年创业园创业会客厅里,第四季度入园项目评审会彩排正在进行,来自都江堰及周边地区的7个青年创业项目负责人参加。作为指导老师,都江堰优秀创业青年孔皓对他们的项目予以点评,并提出修改方案。孔皓的初创项目曾在青年创业园成功孵化,作为在都江堰创业的过来人,他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心得,现场初创者们认真倾听并表示赞同。

青年创业园入驻的创业团队多为大学生、退伍军人,他们不仅缺乏经济资源,同时也缺乏社会资源。而孵化器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的共享创业资源,比如法律、财税、产权、会计、投融资、人脉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这对创业者来说有着很大的帮助。

今年年初,青年创业园与孔皓的咨询公司合作,为在园企业提供孵化服务,为创业青年们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共享经验信息,提供各方面培训指导。截至11月,一站式服务平台已汇聚双创孵化载体5个,招引9个创业项目入驻青年创业园孵化;服务种子期、初创期项目达100个。“孵化器的专业引领作用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在这样一个创业状态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创业者更容易受到正能量的感染和熏陶,保持高涨的创业热情。”团市委创业办负责人袁洪敏表示。

发展机遇让青年留下来

今年11月,杨茜茹和创业伙伴一起,带着“弥珍坊”项目入驻青年创业园,她告诉记者,“入驻创业园,是团市委的雪中送炭。”杨茜茹一直喜爱珠宝设计,经历疫情三年,项目遭遇“寒冬”无法落地。今年申请入园孵化,她表示很幸运。

“惟其笃行,弥足珍贵。”重振旗鼓的杨茜茹和丈夫万先生身体力行,亲自设计,就地取材,将80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得非常雅致,墙上的南桥一角油画,流动的山水布景,房间一隅看似随意铺陈的银杏叶,竹子、麻布、码槎、绳结等运用加巧妙布局,层层递进打造了一个现代生活美学空间。茶道、花道、香道、手工制作等载体,为热爱生活的人群提供了心灵疗愈空间。

同样在11月,今年27岁的柯文俊则带着他的创新项目引力场文化旅游公司入驻创业园。毕业于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他,拉来了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小伙伴作为合伙人。如今,组建的8人团队分工明确,外出拍摄美食美景,剪辑后变成旅游产品,然后发布到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如果有客人购买再请线下合作的旅行社提供在地服务。柯文俊告诉记者,通过国内大数据分析,如今出游人群集中在80后90初,他们都是新媒体集中用户,他们的选择促进了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

把青年放在城市发展的C位。团市委多措并举,搭建青年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组建由优秀创业者、企业家、行业专家、高端人才等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项目提供3—1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贷款,申请本级创业补贴等。袁洪敏表示:“青年创业园精准聚焦青年人才所需所愿、所忧所盼,持续完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涵养近悦远来的高品质人才生态,让广大青年人才与都江堰双向奔赴、共创未来。”(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

上一条:建家门口好学校 办人民满意教育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