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是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必然的选择。石羊镇水月社区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将乡村特色稻米产业列入培育目标,通过打造“优质、生态、绿色”的稻米品牌,进一步加快稻米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水之月”从乡村走上大舞台
刚刚过去的10月27日至30日,以建设“天府粮仓促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九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在成都召开,石羊镇水之月大米和都江堰猕猴桃、川芎、茶叶等1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展亮相,展示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也为推广我市农业区域公共品牌,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起了促进作用。
从2022年开始种植,仅仅一年的时间,水之月大米品牌就从乡村走上了大舞台,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11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了石羊镇水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探究竟。
紧挨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是一座占地约500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厂。厂房内机声隆隆,地上堆放着金灿灿烘干的鲜谷,工人上料将鲜谷喂进机器,机械自动完成粗加工脱壳、再加工分离、精细加工白米分级等工序,最后出产的大米经过人工装袋,再机械完成简易包装和真空包装。而所有的包装上,都冠以“水之月”品牌统一推向市场销售。
大米好不好吃,消费者说了算。顺江社区村民吴秀华骑着三轮车前来买米,她告诉记者,她见证了水月社区从种植到收割的全过程。“五、六月,稻田里的谷子长得齐齐整整的,机械收割后,我们还到田里捡过稻穗,回去把它碾成米,吃起来粘稠香糯,味道非常好。所以附近村民都到他们这里来买米。”
水月社区地处成青路石羊段,地理位置优越,所以不仅过路的游客会“刹一脚”前来购买大米,温江寿安和周边社区的居民也纷纷前来购买。大家的口口相传,为“水之月”树立了口碑,引来了关注,所以此次也从乡村走上了省农博会的大舞台。
“社区人”种田守住“米袋子”
从乡村到大舞台,看似一步之遥,这其中浸透了石羊镇党委政府、水月社区党委及集体经济组织的付出和汗水。采访好一会儿后,社区党委书记、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付在明才匆匆赶来。他擦擦额头的汗,抱歉地说,刚从低效果木腾退田赶回来,今年社区有500亩腾退计划,村民们都积极支持,但腾退现场树木的处理、人员的安危他还得亲自盯着。
腾退低效果木田、改良土壤、种植水稻、自主加工、申请品牌上市销售,水月社区守住“米袋子”走出了品牌发展之路。这背后有着曲折辛酸。石羊镇是传统农业大镇,2020年至今累计腾退低效果木6760亩,约占全市的48.3%。2021年,根据相关指示精神,社区早晚要召开两场坝坝会,给群众做动员工作。同年,腾退的160亩田地承包给某公司种植,投入大、见效慢,让这家公司半途撂了挑子。这时,以付在明为首的水月社区党委主动站出来,经过会议表决,社区成立合作社,和群众签订流转合同,开始了规模化大面积种植。
2022年,通过土壤改良,开始水稻、小麦轮作,年底收支基本持平。2023年,种植规模扩大到480亩,通过优选品种,与四川省农科院和川农大合作提供技术指导,这个秋收季节,亩产干谷约1000斤,总产量约240吨,截至目前,已完成销售60余吨。种植、脱粒、包装、展示,全过程可视可感,做老百姓放心的大米,是付在明及社区两委全体人员秉承的初衷。目前,种植的主要品种有全优1606、全优6099、长粒香,同时也尝试了天府胭脂糯、天府胭脂最纯红米及黑米糯新品种。预计明年水稻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000亩。
经过反复论证,水月社区结合社区实际,采取“品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最近脱粒工作繁忙,社区不仅招收农户做工,社区两委人员、妇女干部等纷纷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加入到产品加工环节中来,晚上华灯初上大家还守在厂里等顾客上门。社区两委委员周波告诉记者,“社区带头把集体经济做起来,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一定的收入,也让当地老百姓吃到了放心的大米,村集体收入增加了以后,可以为老百姓做更多的实事,我们虽然辛苦,但很有成就感。”
付在明介绍,初步估算,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32万元。“修建厂房社区自筹资金60余万元,收入一部分用于偿还欠款,其余部分将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群体帮扶等。”
一边在腾退低效果木,另一边的古城社区正在机械化收割水稻,这个晚秋,石羊镇的农田呈现一幅繁忙的景象。石羊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政府正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水之月”品牌影响力,让“水之月”大米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好米,做到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今后,石羊镇也将不断推动各社区因地制宜发展相关农业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引导群众端牢端好“手中的饭碗”,有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守护粮食安全底线,奋力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石羊特色“稻”路。
(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