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垒青,岷江绿,高山流水遇知音。7月22日,书香归心阅读空间迎来一场“‘四艺’雅韵蜀堰清音”雅集活动。鄙人恰好喜好古乐,遂决定无论如何都不能错过这场传统音乐盛典。
记得刚上班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后,便欢天喜地跑去成都买古琴,结果钱不够,退而求其次买了一把吉他。此后疯狂迷恋了若干年吉他弹奏,虽然因为诸多原因没有精力再学古琴,但古琴曲倒是常常欣赏。在做幼儿教师的那些年,除了和孩子们唱跳现代儿歌和舞蹈,也练过一段时间的古典舞,每天早晨五点半就起来练基本功,那盒叫《高山流水》的伴奏磁带,不知被翻来覆去放了好几百遍。
这世上总会有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自己曾经的爱好,但相信那份爱好只是暂时搁置,不会从此舍弃,因为那份喜爱是融入骨髓里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这不,一听说有雅集活动,我便兴奋异常,一直期待活动的到来,终于如愿以偿。活动之余,意犹未尽,特此撰文分享那些精彩纷呈的节目。
首先出场的是徐鸿宾、李勇、韩苓、秦静、仰林俐、陈建霞、曹丽,为我们带来了蜀派古琴曲《桃园》。娓娓道来的琴声,让脱俗的古琴曲有一丝烟火气。
秦静演奏的《醉渔唱晚》相传是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泛舟时所作。全曲利用分节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渔翁豪放不羁的醉态,让大家欣赏到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
由刘耀文作曲,明子涵、高芸欣、杨青渔几位小朋友吹奏的葫芦丝原创作品《蜀堰情》悠扬婉转,道出了对家乡都江堰的喜爱之情。
陈建霞、曹丽带来了曲风古朴大气的《关山月》,曲中似有伤别之意,亦似感慨戍边将士征战疆场人未还之悲怆。
徐予晗带来的古琴曲《凤求凰》,让人想起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颇能表现才子佳人的默契知音之感。
《阳关三叠》的三位演奏者徐鸿宾、李勇、韩苓,以琴声表达出深沉的惜别之情,她们边弹琴边唱和,似对即将远行的友人表达出无限的留恋。此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这首感人至深的乐曲,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被广为传唱,如今我们还有机会再聆听,也是一大幸事。古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曾经作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和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普庵咒》据说是一首听完就想出家的古琴曲,由仰林俐演奏。其实,听《普庵咒》会体悟到一种清虚淡远、飘逸清雅的意趣。我想,此曲如果是在山中,听着庄严的钟声,再伴着安详的琴声,让人自然进入一种宁静而空灵的状态,也许更有韵味。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一袭绿衣的贺湘灵为大家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卧龙吟》,吟唱出卧龙先生诸葛亮可敬可叹的一生。
竹笛的起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节目竹笛演奏《梦里水乡》《痴情冢》,笛声悠扬,各有特色。接着,两位着汉服的翩翩少年出场。明子涵对竹笛做了简单介绍。徐晨焯一枝竹笛在手,将一曲《大鱼海棠》完美演绎,笛声悠扬,让人体会到什么是曲尽意未尽。
或许还有许多人分不清笛和箫,个人觉得笛声清越,箫声略浑厚。还有就是人们常说一句话:横吹笛子竖吹箫,也许可以此做个简单的判断。
小美女孙婧晰现场为大家介绍了汉民族非常古老的乐器——洞箫。一曲《无尘》融于刘耀文的洞箫乐声中,陈智勇现场表演书法,配以邓堃荣的倾情述说:“画一片青天一座山,画一座书院在眉心间,画一方净土万物皆遇见……”作曲的黄天信也来到了现场助阵,诗、乐、诵、画完美结合。
李洛萱小朋友为大家介绍了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之后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子涵用葫芦丝吹奏出好听的音乐,苏小容配歌舞如竹楼里缓缓走出的傣家姑娘,共同演绎了美妙的《让我听到你的语言》。
谢天华的一曲《流水》,将雅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2000多年前,伯牙与子期因《高山流水》一曲而成为知音的动人故事,更是给这首古曲增添了深刻的内涵。谢老师将此曲的抒情性和模拟性虚实结合、情景相融,气象颇为高远。
最后出场的16名古装少年,用葫芦丝合奏出一曲优美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吹奏出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如此,一场美妙的雅集盛会圆满结束,却让人感觉余音缭绕,意犹未尽。(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