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05/19/013739.html

等待处理…

王昌龄的深情

点击量:48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大家对这两句诗一定很熟悉。新冠疫情初期,在日本京都府舞鹤市向自己的友好城市大连捐助的一批医疗物资包装箱上,写着这两句中国古诗,随即这两句诗便火爆出圈。这两句诗出自哪里?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王昌龄 (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家境贫贱,困于农耕,但不坠青云之志,而立之年终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

王昌龄为什么写《送柴侍御》?当时,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洪江市政府驻地黔城镇)当县尉时,他的老友柴侍御要去武冈赴任(“侍御”是官职名,唐代是负责监察的官员。柴侍御具体史料不详)。去武冈赴任之前,这位柴侍御先到龙标探望了王昌龄,二人相聚数日,谈笑甚欢,分别之际,王昌龄为柴侍御写下这首诗:“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啥意思?沅江的水连接着武冈的水,因此送你并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伴,就像这一路上的青山,同时承接云雨的润泽,共沐风雨,同样沐浴一轮明月的光辉,又怎会感觉两个人从此身处两地、难以相见呢?

这是一首送别诗。本来是令人伤感的别离,诗人却通过乐观开朗的诗句来安慰好友柴侍御,减轻彼此的离愁。实际上,这种故作镇静、“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掩饰,反而更凸显了彼此之间的不舍,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离愁。“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道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情绪轻快,“流水”与“通波”叠加,显得江河相连,道无羁绊,再平添一个“接”字,更显得两地比邻,并无距离之感,这是为下一句铺陈。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连,但毕竟是“两乡”山水阻隔。“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承接了前一二句,而一句肯定、一句反诘,手法巧妙,情感动人,隐晦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如果说第一句是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与共,明月共赏,浪漫而浓郁的抒情当中,读者却分明感觉到诗人无“离伤”当中无奈的“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让自己的“离伤”影响到对方,只好将“离伤”强压到心底。乐观、明朗又深情婉转的言语,更能让人感知亲切、温暖与款款深情。这种情感发生在爷们儿之间,更是让人荡气回肠。

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丰富的想象来铸造形象,化“遥”为“近”,变“两乡”为“一乡”,人隔两地,情同一心,寓意明朗,手法新颖,荡宕起伏,出人意料,细细琢磨又在情理之中。青山云雨,山高路远,明月星稀,孤帆远影,更能撩起彼此之间牵肠挂肚的思念。此时的安慰,别后的思念,真挚不渝的友情,全都渗透在字里行间了。难怪,古往今来,人们对王昌龄诗词的高古与妙趣惊艳不息,历久弥新。

回到诗句上,两地山川阻隔,王昌龄舍不得好友老柴,以诗相送。有别于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爽洒脱,抑或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淡淡愁绪,王昌龄的诗虽同样深情,却不诉离伤。

事实上,王昌龄对朋友的真挚与深情远远不仅如此。在赶往龙标赴任之前,他曾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到过一件喜事,那就是邂逅了他的好友李白。二人同属盛唐诗界大咖,且都因遭谤议而仕途不顺。正所谓英雄惜英雄,见到李白,王昌龄挥笔写下一首《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诗中不见一个想字、念字,但离愁别怅的氛围弥漫开来,同样催人泪下。分别之后,李白也深深想念王昌龄,当听闻他被贬到西南边陲为龙标县尉时,遥寄一诗表示安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就是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我们无从知道以豪迈与浪漫著称的李白,为什么会为王昌龄这次贬谪而感到“杨花落尽子规啼”,进而为他的命运而“愁心”。可事实是,之后的安史之乱搅动了本来尚属太平的李家天下,也将王昌龄推向了厄运。

安史之乱中,年逾花甲的王昌龄为避战乱,辞官离开贬所,北上还乡,路过亳州时为刺史闾丘晓所谋杀,成为王昌龄此次贬谪经历的终点。“诗家夫子”豪情壮志的一生,以一场悲剧匆匆落幕;一代“圣手”死于非命,令人扼腕,一声叹息。(赵腊平)

上一条:相如琴台
下一条:古城诗韵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