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季节,约潍坊好友一行人去四川游玩。先到了九寨沟、熊猫繁育基地等,返回成都路上,四月十日,冒着蒙蒙细雨,观瞻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这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约50公里的都江堰市城北,此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由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修建完成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之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工程由离堆、鱼嘴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
先说“离堆”。进入都江堰景区大门,经过安澜索桥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便由玉垒山山体开凿分离出的部分——离堆,但见滔滔岷江水从玉垒山与离堆中间的宝瓶口滚滚而出,流向广袤的成都平原,滋润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离堆旁的人字堤是一条泄洪道,当洪水期飞沙堰泄洪道通过宝瓶口的水量仍然过量时,多余的水再次从人字堤泄流入外江,保证了离堆的安全和川西平原不受洪涝之患。
继续前行,就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关键部位——“鱼嘴”。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把岷江水一分为二的分水堤,如一条鱼卧于江中,故将它的顶端部分称为鱼嘴。鱼嘴将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靠东边玉垒山的称内江,是一条人工挖掘的河道;靠西边的称外江,是岷江的正流。鱼嘴分水的绝妙之处是四六分水,而且这个四六分水还可以随水的丰枯季节而自动转换,即枯水期内江水占六成,外江水占四成;而到了丰水期,内江水就只占四成,外江水却变成占了六成。鱼嘴这种分水的巧妙功能,是我们的先人利用河流的弯道,使枯水期岷江来水流向内江保证灌溉,丰水期岷江来水又流至外江。鱼嘴的这种“分四六,平潦旱”的神奇功能,显示了先民对水流态势的精确认识和控制能力,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丰富的治水经验智慧的结晶。
查过资料后得知,历史上鱼嘴用卵石竹笼(即竹笼中装大卵形石)垒筑,而且位置曾多次变动。现鱼嘴系1936年修建,曾在1974年用混凝土加固,2002年以钢筋混凝土强基重建。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大地震,震中离都江堰仅10公里左右,用钢筋混凝土重建的鱼嘴,仅出现了几条裂痕,固若金汤般屹立于江心,既保证了都江堰的安全,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安全,可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稳固长久。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受住了历史上多次严峻的各种各样的考验。
“飞沙堰”是在内江金刚堤上修筑的一段仅比河床高约2米的泄洪低坝,上距鱼嘴700米。正常情况下,飞沙堰相当于内江堤岸,把洪水拦于宝瓶口。虽有鱼嘴四六分水,但洪水期四成的水,仍常常超过宝瓶口的警戒水位,这时,高出飞沙堰堤埂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水位越高,溢出的水也越多,如遇特大洪水,过去用卵石竹笼垒的堤埂便会自动溃决,加大泄洪能力,既保证宝瓶口和离堆的安全,更保证川西平原不受洪水之灾。
飞沙堰的另一巨大作用是“飞沙”。它利用弯道环流,在洪水期将内江70%的砂石排出,以避免内江渠道的淤塞。一道飞沙堰,看似平常,但它的奇特功能却异乎平常,都江堰千年不废,飞沙堰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都江堰选址科学,三大渠首枢纽工程布局合理,巧妙配合,是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伟大结晶。
瞻仰雄伟的千秋工程都江堰,虽然细雨淅沥,但前往观瞻的人却不顾雨水打湿衣衫,依然川流不息,兴致盎然,深深为这一千载不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所吸引,所折服,所感叹。兴之所致,即兴赋诗一首以记之:
久已向往都江堰,今日终于来观瞻。
李冰率众十余载,造福人类几千年。
为民兴利垂千古,千里迢迢人满满。
受益匪浅不虚行,细雨蒙蒙了心愿。
(吕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