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聚源镇人大主席团创新人大动态公示智慧化,设立“代表联络点”,打造“指尖上的联络站”,并对“代表之家”进行了提档升级改造,架起社情民意“连心桥”,将触角延伸到履职“神经末梢”。
设立“代表联络点” 延伸民意获取渠道
人大代表联络点是贴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阵地。在聚源镇19个社区全面建成人大代表联络站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采用“一站多点”的方式,在代表工作地、老茶馆、文化广场、小凉亭等受群众欢迎、人气聚集的地方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点,打造充满“人间烟火味”的代表联系点,形成了与群众保持常态化联系的工作格局。
“之前大家反映的出行难问题,目前正在解决,现在道路已逐渐恢复通行,接下来会进行路面恢复工作。”1月4日,在迎祥社区和平桥老茶馆人大代表联络点,居民们和镇人大代表陈益、李应德围坐一堂,沟通近期群众反映的出行难问题。据悉,日前,为解决中国画家第一村污水治理问题,需建立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道,居民纷纷向镇人大代表反映对大家出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过镇人大代表、社区、乡镇视察调研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单位对接联系,协调施工方于近期完成路面恢复工作,并实现双向通车。居民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表示满意。谈起社区的变化,居民们更是个个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人大代表联络点不愧是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的“直通车”。居民王怀清说:“有了这个人大代表联络点,百姓反映问题很方便,人大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及时,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相当巴适!”
如今,和平桥老茶馆已成为人大代表学习培训、联系选民、开展活动、履行职责的重要阵地。镇人大代表、聚源镇迎祥社区党委书记陈益说:“我们在这里收集老百姓的各种诉求。下一步,我们要把代表联系选民的事做得更实更深,同时做好记录,把老百姓反映的情况跟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联系,更好地为选民服好务。”
人大代表常在“家” 畅通为民履职“服务站”
2022年,聚源镇人大主席团围绕硬件高标准、软件要过硬、台账要齐全、活动有成效、创新有特色的总体要求,对代表之家进行了提档升级改造。
走进代表之家,见到宽敞明亮的办公区,内设选民接待室、代表风采展示厅、会议室、代表书吧四大功能室。为打造好建言“阵地”,确定镇人大主席为负责人,配备专职工作人员3名,负责组织“家”的活动,处理“家”的日常工作。在软件建设方面,将代表基本信息、分组名单、履职公示、履职动态、各项活动制度等内容分模块上墙展示,并“挂图作战”,开辟构建“助推构建‘五大新城’——人大代表在行动”履职动态展示板块。
明亮的路灯让回家之路变得安心,曾经尘土飞扬的道路变得舒适整洁,走访慰问让特困群众倍感温暖……2022年以来,依托“人大代表之家”,50余条群众高度关注、事关乡村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项目得以推动实施。镇人大代表、聚源镇导江社区党委委员冯科说:“聚源镇代表之家让选民和代表沟通更便捷,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家站选民接待日收集社情民意,组织代表开展项目调研,助力民生实施项目落地落实,推动镇域乡村振兴进程。”
此外,为打造服务百姓24小时“不打烊”的“指尖上的联络站”,聚源镇以“1家、19站”为载体,设立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网络平台20余个,搭建辐射社区、代表、群众3个层面的联系网络,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同时,以代表联络站为重要依托,引导代表主动“走出去”,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现场办公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下一步,聚源镇人大主席团将在探索构建户代表、村民代表、镇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四级代表”联系网络的同时,创新开展人大代表“代表+网格”联系群众新模式,积极开展代表联系选民活动,及时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把“家”“站”“点”真正建成联系、沟通、服务、凝聚群众和代表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为推动聚源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本报记者 王蓓蒂 沙维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