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事业带来了巨大推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外交外贸大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产品贸易、农业国际投资、农业科技合作和农业对外援助等方面取得全面进步。跨进“十四五”,“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并为农业国际合作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农业一直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领域,通过务实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实现了中国农业与世界各国农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目前中国已与86个共建国家签署了农业合作协议,与其中一半以上共建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工作机制。
强化农业国际合作 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为国际发展合作注入新动力。多项实际行动证明,中国是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可靠合作伙伴,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深化粮农国际合作,主动分享粮食安全经验。自2009年同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以来,中国已累计捐款1.3亿美元,向亚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国派遣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的重要战略伙伴。
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强化粮食经贸合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立足企业“走出去”需求,把帮助“走出去”企业解决问题、拓展合作纳入与国外政府部门座谈会会谈议题,帮助企业与外方相关机构建立直接联系,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多双边合作搭建平台,借助粮食交易大会,邀请企业参加粮食行业“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展等契机,为企业与外方合作牵线搭桥。
增强供应链韧性,打造粮食安全多双边关系。中国进口粮源分布与世界粮食资源分布高度契合。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安全合作,有利于全球粮食进出口渠道多元化,分散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恐慌性囤粮的影响,促进全球粮食市场平稳运行,增强合作国家粮食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
立足发展现实需求 打造国际化复合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和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按照“建站布网、产教融合、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原则,优化布局“点-线-面”的社会服务网络体系。持续发力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等研究服务机构,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与地方政府、大型龙头企业和涉农院校共建一批乡村振兴研究院分院、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服务乡村振兴共同体。
对接重大需求,实现链条化发展。一方面,要培养一批懂外语、懂技术的高素质国内人才队伍,同时也要积极吸引国外人才“为我所用”,为今后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储备对华友好的高水平人才库,促进交流往来,实现互联互通。面向新农业、新乡村,对接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发挥引导功能,实现交叉化结合。中国涉农综合型高校与农业院校总体综合实力较强,在农业领域开设的细分专业多、针对性强,开设的创新课程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特别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交叉为主的智慧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新领域,具有较强的学科和学术竞争力。
着力体系完善,开展实践性突破。中国为保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依托完善的教学基础设施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近年来在学术声誉和论文引用率方面表现突出,并且拥有较多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
深化科技创新合作 共建科技发展“快车道”
中国在杂交水稻、节水灌溉、大棚农业、品种选育、沼气建设等领域具有领先技术优势,可以通过技术示范中心等方式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贸易投资合作,在技术传递与产业链方面形成互补,促进沿线国家农业技术水平提升。
出台政策措施,提供经验借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业机械化,出台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农业生产正向全程、全面机械化快速推进,农机工业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装备保障。
聚焦重大科学需求,突破重大科学命题。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粮食援助和农业技术支持,提升落后经济体的农业生产能力,增进了当地民生福祉。通过对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赋能,增进了全球农业生产能力。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搭建服务平台。中国是农业生产和贸易大国,在种植、农艺、农业装备、水利建设等诸多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和技术水平,引进中国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充分开发其农业资源。(中共都江堰市委党校课题组 梁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