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如果你听过药王孙思邈和仙鹤在青城山的传说,你一定知道诗中的良药就是可食可药、功效卓著的川芎。
在雪山里的公园城市——都江堰市自古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石羊的川芎,迎祥寺的蔴,高埂子的烟叶劲仗大。而今,都江堰的这三大宝之蔴和烟叶自包产到户后已少有人种植,而川芎却一直倍受辛勤的都江堰农户的青睐,特别是在川芎原产地河西青城山脚下的花蕊故里——石羊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家住石羊黑水河边的姑妈家也不例外。
农人相聚话农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过年去姑妈家做客,听大人们谈论的话题除了庄稼的收成、鸡猪鸭鹅的饲养,讨论最多的是种什么经济作物可以赚点钱。那时不知经济学为何物的农人认为:农村田地一年一个宝,就看押不押得到。可姑妈家却从不去押什么宝,每年雷打不动就栽一两亩地的川芎,虽然收入不多,对于一年四季靠土里刨食、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一家人,也够贴补家里孩子学费和油盐开销。所以尽管父亲是个木匠,受姑妈家影响,也萌生了栽种川芎的想法。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大晴天,父亲一早就扛着锄头去地里忙活了。开沟理畦,撒肥料,挖松土,他精心地为他的“芎苓子宝贝们”筑着温床,施着营养,小心翼翼地安放着每一颗苓种,又用土粪肥料盖上芎节子,最后再铺上一层稻草……他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一位温柔的母亲将刚吃饱的婴孩轻轻放进温暖的被窝,眼里溢满的是憧憬,是来年的希望,是一家人满当当的打算。不知什么时候,田埂边站满了村民,他们一边看父亲专心地栽川芎,一边打趣地说:“高木匠,你脑壳是不是有乒乓(说一个人很笨的意思)哦!人家河西的川芎你拿到河东来栽,栽得活不哦?”父亲不置可否地笑了笑:“管它呢,告一下(尝试一下的意思)嘛。”
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和勤劳父亲施给的丰富养分,来年春天,我家的川芎地里一片葱郁,密密匝匝的川芎叶挤挤挨挨,微风拂过,它们便携手起舞,那川芎独有的浓烈药香乘着春姑娘的翅膀飞过乡村的田野,飘进农家的厨房。在“有口饱饭吃就不错了”的年代,有“下饭菜”是奢侈的享受。川芎的苔叶(我们称为川芎尖)可以干煸,可以焯了水凉拌,不用加什么特别的调料,只需放点油和盐,一碟川芎尖伴着三碗饭下肚是一小会儿功夫的事情。那年,我家的川芎尖烹香了全生产队人一个月的饭桌。而川芎炖肘子自古就是一道著名的药膳。川芎泡酒据医书记载更是具有消炎杀菌、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等诸多功效。
村民们的调侃不无道理,古人云,一方水土一方风物,或许不适应河东的水土吧,我家的川芎长势虽好,挖出来的块茎品相却与姑妈家的菊花心川芎相去甚远。然而天怜众生,我家第一年栽种就遇上了川芎前所未有的高价格,八分地的川芎为我们三姐弟攒够了一年的学费,为我们一家五口每人扯了一件新衣裳,为我家添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而坚持种植川芎的姑妈家那年盖了新房,为三表哥娶了妻。
收了稻谷栽川芎,收了川芎种稻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古法轮种既保证了口粮又增加了收入。姑妈家的米饭总泛着川芎的芬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稻田滋养下的川芎既肥美品质又好,功效显著,得到了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权威认可,“都江堰市石羊镇川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确是实至名归。
如今,姑妈家所在的石羊镇竹瓦、马祖等社区结合花蕊夫人故里和田园诗歌文化,集中打造了三千多亩高品质川芎产业园:花蕊里·川芎产业园,开通了“新农人电商直播”。“都江堰市石羊镇川芎”乘着网络的翅膀已然誉满中外,成为天和药业、百年乐等医药、保健品企业的首选原材料。成都中医药大学川芎研学实训基地也花落于此。
百花争艳日,川芎飘香时。每年三、四月份,蓊蓊郁郁的川芎一望无际,微风吹拂,绿浪滔滔。美景迎来八方客,花蕊故里景区游人攒动,康养基地一房难求,川芎美食令人踟蹰流连。美丽的黑水河边,房车林立,帐篷座座,人们悠闲地徜徉在花蕊绿道、田间小径,任凭药香弥漫的和风洗心涤肺……
小川芎大产业。这里的村民早已不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讨生活,在家门口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可观的收入。
青山绿水,美田弥望,游人如织,宜养宜业——这应该就是人们心之向往的美丽公园城市吧!(高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