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2-09/16/012406.html

等待处理…

苏卫星:用镜头和笔记录家乡变化

点击量:41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他的网名叫“深秋的星”,认识他的年轻人,都会亲热地叫他一声“苏大爷”。63岁的他有着老灌县人的那一副“热心肠”,或者说,是一股子“侠气”。多年来,他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时代变迁,传承巴蜀文明、弘扬传统文化。他的文章,能轻易勾起人们对老城的回忆;他的摄影作品,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巨大变迁。

早年在都江堰报社工作的同志,都会熟悉一批积极投稿的通讯员,苏卫星便是其中一位。他不仅能写,而且能拍。他的名字也频繁出现在各级媒体中。尤其是在当时的体育局工作期间,他拍摄了大量体育类摄影作品。那些充满动感的图片,让人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

他对记者说:“我最早拍照是在商业局的生猪屠宰管理执法大队,在执法现场快速抓拍,为执法取证为目的。之后,主要是为省、成都市和我市年鉴拍摄一些图片作新闻宣传用,力求用镜头把家乡举办的各级各类体育赛事记录好,宣传好。后来,认识了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余晋老师,在他和一些本土摄影家的带动下,开始进行摄影创作。在余晋老师的指导下,我把以抓拍、真实记录现场实况的照相,逐渐变成光与影、平面与立体、构思与构图的摄影。应该说,我的摄影创作之路,得益于这座城市浓郁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家乡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得益于一批志同道合、心有所向的摄友们!”

面对疫情,热心肠的苏卫星戴上口罩,成为一名“党员志愿者”。他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小区、进市场,积极向市民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更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特殊时期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社区干部群众各尽其职、齐心抗疫的动人画面。这些作品有的入选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展览,其中《战“疫”中的摄影人》《致敬!最美螺丝钉》《致敬!祖国》等作品有的还分别在《首都文学》等刊物发表。

熟知苏卫星的人都知道,他是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多年来,他致力于收集、整理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闲暇时间,在工作生活中,他留意历史遗迹和典故,常常请老灌县人喝茶,了解灌县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传说典故。先后有《青城道君精武馆与青城武术》《青城派崇义摆擂台诚邀八方英雄豪杰显身手”》《灌县武术协会和青城武馆成立史》《老灌县令人羡慕的职业—照相》《大官街记忆》《二十四个望娘滩》《灌县沙金坝的传说》等作品问世。

苏卫星常常说:“我们今天创作的每一篇作品,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作品中引用的史料必须有根有据,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误导后人”。为了解青城山功夫的技法流派、青城武术道家和俗家两大部分的区别,以及青城武术的丹道、内功、医术、易学、养生、武功等方面的精髓,苏卫星多次登门拜访青城武术传承人,完成了具有史料性的作品《青城山功夫(太极拳)》《青城山功夫(硬气功)》,并由省体育局出版的刊物刊发。

对记者而言,最为钦佩的是苏卫星的生活方式,他每天坚持数公里的长跑,畅快呼吸着家乡的清新空气,他深爱着这座城市,用镜头和笔让更多人了解一座城,爱上一座城!(本报记者 宋正刚)

上一条:丹心育桃李 青春绽芳华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