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三星堆新闻一波接一波到来。考古近年来热度不减……这个夏天,我却收到了青年学者林赶秋的新作《古迹遗珍》,这是“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当中的一种。从岷江出发,林赶秋沿着河流,浩浩荡荡东流去,走到了良渚文化的发源地。这一趟旅行,是文化之旅。如果仔细比较成都与杭州的文化,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两地的交流史,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现在出土的些许文物已经作证,金沙出土的十节玉琮很可能来自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在这本书里,文物呈现的却是更为具体的内容,即让古迹说话,还原历史。
近年来,林赶秋所做的事情,即跟传统文化有关,尤其是巴蜀文化,他不断挖掘、探索,且多有创见。在说到当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时,其要旨就是通过不同的媒介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从《古书里的成都》开始,林赶秋所做的事情,具体而微,他不像一些虚构的“非虚构”作品那样,充满了猜想,而是以文物和实例为依据,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这就让历史的细节变得丰满。
在这本《古迹遗珍》里,林赶秋梳理城与桥、器与物、陵与墓、塔与寺、雕与刻,将杭州地标性的古迹遗存和有代表性的文物题刻,通过一个个有根有据、有血有肉的历史故事鲜活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可以暂离喧嚣浮躁,穿越回古色古香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值得关注的是,林赶秋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是为了逼近历史的真相,或者说还原历史,而是以现代的眼光看待历史,并且保有“历史之同情”。所以,在他的笔下,一段段故事变得生动而有味。
比如杭州的拱宸桥,有“半部杭州史”之说。这是因为此桥是江南运河到达杭州的终点。此桥修建于明代,后来也多次毁建,却见证了杭州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岁月里,人来客往,货船云集,杭州的商业与繁华与此休戚相关。又或者飞来峰的“白石皆成佛”,此地的石刻雕像极多,让我们看到杭州文化的另一面。林赶秋娓娓道来,犹如登临飞来峰,遍游山川之间的畅快。
不过,这看似写文物,也并不完全是以文物造像,而是通过文物的方式讲述杭州的生活美学,更是有生活方式的记录。在我看来,这也可以理解为城市精神的书写。这些从城与桥、器与物等方面皆看得出来。此前,我和林赶秋、杨不易写过《九天开出一成都》,即是以文物的方式讲述成都人的生活美学。到了《古迹遗珍》,林赶秋又在探索文物之美的同时,拓展了新视野,文物的解读更为活泼、有味,让我们一下子就可以洞察到杭州发展的隐秘时光。
作为城市历史的旁观者,林赶秋并不局限于对历史遗迹的叙述,更增添了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从这一点看,他在《古迹遗珍》中所探寻的是一种向上的文化精神。
今天,当我们探寻成都与杭州的文化精神时,还得从不同的文物当中发现其中的异同。林赶秋的尝试,不只是以成都的眼光看杭州,同时也包含了对成都人文历史的关照。这是一种阴线,是作者情怀的一种表达。
因此,从岷江出发,林赶秋用文字的方式抵达杭州,实现了两地在文化上的现代交流。这趟旅行,让我们看到了城与城、城与人之间的复杂而又多元的关系中,唯有沿着客观而科学的道路,才能抵达文化的彼岸,呈现出历史深邃的镜像。这才是对历史的有趣解读。(朱晓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