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凌近日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主题是: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全文生动、准确地描述了她夺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倒退十年、二十年,我们极少能从媒体上看到中国运动员也会有恐惧情绪。印象中那些榜样级选手,个个都具有大无畏精神,再大的困难、再高难度的挑战都吓不倒他们。他们勇往直前,什么都不怕。近些年,我们渐渐听到一些体坛巨星袒露真正的心声。
“你胆子一定很大吧?我看你每次大赛中都那么沉稳……”去年看了一档访谈节目,主持人这么问体操王子李宁。“我是队里有名的胆小鬼,比赛的时候很害怕,只是努力控制自己……”没想到李宁竟然这么回答,表情很严肃,绝不是调侃。
这个话题一带而过,观众没能详细了解李宁在比赛中有哪些害怕,又如何去克服恐惧,完成一个个高难度动作。好在谷爱凌的文章,非常详尽地进行了描述。她说“恐惧”是三种不同感觉的总称,那就是兴奋、不确定和压力。
这个定义言简意赅,准确概括了运动员大赛时“恐惧”的成分。
“如果完全投入这个动作,可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运动员要以识别出兴奋感和不确定感之间的细微差别为目标,以便最大限度发挥能力,同时将受伤风险降低到最小。”
谷爱凌的文章拉近了明星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让人瞬间就能产生代入感。明星承认恐惧并不丢人,反而能让人深切了解他们成功的不易。生活中某些重要时刻,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会恐惧,担心自己一次错误选择,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我们有时也必须直面恐惧,并勇敢应对。
小时候曾觉得痛感阻碍了我们变得勇敢。如果摔一跤不小心划伤了手,一点儿也不疼,我们就不会哭,很容易就能坚强起来。长大成人后才明白,痛感是每个健康人所必须的。不然当你身体受到重大损伤时都不自知,会面临何等危险?和痛感一样,恐惧能让我们小心谨慎,不至于过早地在追逐目标的途中出局。
“危险的信号会激发出进化的本能。如果我选择忽略这个安全机制,我的身体可能会在空中不由自主地行动,旋转会失去控制……”谷爱凌如是说。
将恐惧当作朋友,习惯于与它共处,这恐怕不仅仅是优秀运动员的人生常态,也是其他领域成功者的共同选择。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习惯于接受恐惧,让它帮助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