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四川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都公司)致力于专业研制、生产控制棒驱动机构(CRDM)等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近3年,公司以每年10%的生产总值递增产能,2022年已接到5亿元订单。有技术、有人才,产能才能得到提升。近几年,公司培育了4名都江堰工匠、2名成都工匠,还有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本期,让我们走进华都公司2021“都江堰工匠”获得者刘克江,了解其匠人匠心背后倾注的汗水和热忱。
精益求精:将误差最小化
走进华都公司生产车间,只听得机声隆隆。生产部负责人徐中海介绍,由于今年接到大量订单,生产车间100余名技术工人大年初四就开始复工复产了,整个车间分为数控组和车工组。刘克江是车工组组长。
摇动手臂、调整距离、搬动开关,刘克江正在进行控制棒驱动机构驱动杆切削加工。一根银光闪闪的金属棒,静静躺在操作台上,刘克江要严格按照图纸,将一头切削打磨成完全符合精度要求的核心零部件。
车工十分考验技术人员的眼力和上手操作能力。刘克江工作时极其专注,手到、眼到、心到,在冷却液源源不断的浇灌下,金属棒的一头很快被打磨成所需形状,滚落的铁屑堆积在一起,形成漂亮的铁刨花。“光凭经验还不行,还需要精准测量,随时校正。”不断打磨中,刘克江不时拿着卡尺比对尺寸,0.05毫米内属于标准正常误差,可刘克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定要将误差缩小在0.01~0.03毫米之间,追求更高精度。
在看似行云流水的操作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难度。据介绍,在控制棒驱动机构批量化生产过程中,棒位探测器组件中线圈骨架的加工刀具选用是一个难题。因为材料的特殊性,合金硬度极高,极易磨损刀片,即使像上海电气这样的驱动机构制造前辈企业,一般都是采取外委方式。
善于思考的刘克江决心攻关。他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利用库存刀片不断进行切削角度的修正和试验,和技术人员反复探讨,再上网查找信息,最终锁定了牌号为YG3X的普通焊接刀片。“如今,每次切割,不仅刀刃损耗小了,且提高了效率,加工零件的精度更高了。”徐中海充分肯定了刘克江在工艺上的突破。
匠人匠心:企业行业领先
一根驱动棒只是民用核设备中的一个小小零部件,可是,就是这个小小的零部件,却要经过生产、检验、打磨、包装、试用等多个环节。质检部副部长李亚奇对刘克江的评价很高:“他是生产车间里面检查出错率最低的一个。普车技术全靠手上功夫,他的功夫、技术是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他会在生产这个环节就给我们把好质量关。”
作为车工组组长,刘克江不仅对自己要求高,给同事们做出表率,还乐于助人,积极帮助同事。和同事一起攻克技术难题,手把手指导技术等。所以,同事们都很钦佩他。同事丁旭虽然比他年长,可他却表示:“刘克江在工作和技术各个方面都是相当出类拔萃的,我很佩服他!”
2020年,刘克江和他的车工组克服生产周期短、技术要求高、疫情影响大等重重困难,为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抢制出示范快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系列产品,满足了该公司的紧急需求。中国一重为此给予华都公司高度评价,称赞华都“产品的技术服务、进度及质量均无可挑剔;员工的素质非常高,不愧为核电产品制造专业厂家!”
1998年进入车工行业,2009年进入华都公司,今年40岁的刘克江,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好时候。他说:“很荣幸获得都江堰工匠荣誉称号,我会继续提升技术,并把它传授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能够把制造行业的精髓传承下去。”
精致的手艺、过硬的技能,是现代工匠的风范。华都公司工会主席马响勇表示,“公司会引导广大员工向这些优秀的工匠人才、员工学习。下一步,我们要把工匠精神发扬光大,把公司的生产经营提升到更高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