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2-02/22/011133.html

等待处理…

好为人师

作者 林赶秋
点击量:69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随着阅历的增加,惊觉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的,恐怕是基于强大的数据支持得出的、让孟子心生感慨的结论,因为生活中我遇到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毛病。

为什么大家都好为人师呢?琢磨之后发现,这种好为人师的内在驱动力大概是“自以为是”。说起来,自以为是也不见得是什么大毛病,甚至是主导我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力量。如果我们没有认定的东西和道理,没有自己“以为是”的东西,那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要怎么前进呢?会没有方向感,会陷入怀疑,会进入一个“无”的状态。

现实中,常常有些言之凿凿的人,甚至会讲“人”要怎么怎么样,比如要突破自我,要跳出舒适区,等等。这些说法就挺吓人的。我们能对自己说“我要努力,我要奋进,我要跳出舒适圈”,但是,不应该对别人,甚至对某一个人这样说,何况大到“人”要怎么样。这世上有这么多人,形形色色,人的多样性怕是都赶得上生物的多样性了,怎么好说“人”要怎么样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规范吗?举个例子,《红楼梦》里的薛蟠和金钏。薛蟠荒淫无度,草菅人命,依然安享富贵;金钏呢?跟在太太身边十几年,小心伺候,诸事周全才熬成了大丫头,可就因为对时常撩拨她的纨绔宝玉说了句“玩话”,就丧命井中。对他们来说,“人”要怎么样呢?安分守己还是活出自我?这也不是特别的例子,只是说明各人所处情况不同,行为也就不同,你做的事我学不来也不必学。

平时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体会很深,哪怕一个眼神、一种语气,就能让我们生气或高兴。但对别人的事情,即使对方声泪俱下地跟我们讲述他的遭遇,我们尚且不能感受到对方的痛苦,还去给人家提哪门子的建议呢?网上有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真让人拍案叫绝!就是这样子,动不动就建议人家这样那样,是浅薄又颇为愚蠢的一种行为。

一个人懂得越多,往往越谦虚。我们后人评价孔子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孔子自己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懂得相当多之后看到了自己不懂的又是何其多,就有了这虚怀若谷。好比,绝美如莫妮卡·贝鲁奇,还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美,相貌平平的人多觉得自己这个部位很标致、那个地方有看头。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他看到的世界太大了,便看到了自己的无知。柏拉图、爱因斯坦也有类似言论。他们是谦虚吗?不见得,他们恐怕是实事求是。这世界多大多复杂,虽然我想不到,但我相信他们大概是知道了。而我们,因为只看得到眼前这一亩三分地,便觉得眼睛里满满当当的,便觉得自己懂很多,多到要给别人不请自教的程度了。

这也不尽然是批判,我们只是普通人,辛辛苦苦,一日三餐,都是为了生活,没有那么多觉悟理所当然嘛。只是遇到的好为人师者太多,实在令人头大。把你的自以为是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就好了,别延伸到对别人的生活说短道长,不然别人让你闭嘴,你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回。

上一条:光荣街5号
下一条:孤独,一个人的赞美诗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