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9日,2021年度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召开。市委书记蒋蔚炜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抓手,用心用情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确保把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做到百姓心坎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幸晓斌、市政协主席钟成基出席,市委副书记王志海主持会议。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市人民法院院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市级部门、各镇街主要负责人,驻市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市属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市民代表、市民观察员参加。
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育本总结了2021年全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和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发布了2022年工作计划和重点项目。市委社治委、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汇报了2021年全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情况和民生实事完成情况,周丽、唐骏、王仕雄等3位市民观察员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感受发言,既肯定过去一年民生工作取得的进展成效,又分别围绕深化教育“双减”、智慧平台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建言献策。
蒋蔚炜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各界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支持理解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持续做好民生实事工作提出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央、省委、成都市委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他指出,民生事业没有终点,只有起点;为民服务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我们要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围绕做优做强郊区新城核心功能,将“群众满意、百姓有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用心用情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
蒋蔚炜指出,心系民生成效初显。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成都市的统一部署,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建成了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坚持民生优先投入,完成都江堰实验中学、永丰小学、融创小学建设,市人民医院二期、市妇幼保健院二期项目稳步推进,建成“三绕”都江堰路段、永安大道人行天桥等基础设施,全年民生工程投入40.76亿元,超年度目标10%。二是消解了一批民生痛点堵点。坚持问需于民,致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难点问题,实现了鲤鱼沱大桥全线通车,有效缓解了玉堂片区交通拥堵;实现了文庙和仰天窝广场恢复对外开放,青城大桥恢复施工,都江堰快铁站站前广场改造也在加快推进。三是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推行群众工作统单、派单、接单、办单、评单、晒单“六单制”,2731条群众诉求意愿事项全部办结,化解了470余件不动产办证遗留问题、受益群众达4.5万户,帮扶困难和重度残疾人9万余人次。四是构建了社会有序参与机制。建立了幸福美好生活投资机会清单常态发布机制,积极发动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广泛参与,市民参与和监督民生实事办理渠道更加畅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广大市民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的结果。
蒋蔚炜强调,要聚焦幸福完善功能。围绕做优做强郊区新城核心功能,将“群众满意、百姓有感”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守住责任底线。做好特殊群体保障,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细化稳岗补贴、税收减免、社保缓交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指导;要完善救助体系,强化救助管理,确保低保人员、特困人员、流浪乞讨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和保障;要推动慈善事业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要扎实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严格落实公租房申请审核、补贴发放等政策,有序实施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实现“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二要补齐民生短板。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市民群众多元需求;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名校名师培育工程,深化教育“双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名院名科名医培育,深化中心卫生院和医联体建设,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快中医中药等特色资源适旅性转化。加快普惠性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和大学城建设,建成一批青年主题社区和驿站;加强智慧交通建设,加快青城大桥、MT-R客运专线建设,抓好融创文旅城区域交通组织;持续强化生态保护,严格执行绿色工业招商和准入门槛。三要丰富精神文化。紧扣时代特色,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高规格筹划举办放水节;要积极营造国风国潮、剧本杀等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场景,精心抓好抗震救灾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和文博设施管理运营,用好大熊猫公园建设这张名片,丰富表达方式和传播载体;抢抓冬奥会、大运会等重大赛事契机,举办特色体育活动,形成运动最时尚、健康最快乐的城市氛围。
蒋蔚炜要求,要系统整合科学作为。办好民生实事涉及面广、投资量大、关注度高。要科学统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把一件一件民生实事办好办实。要整合力量,统筹政府、企业、社会等资源力量,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协同发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发布城市机会清单,吸引社会资本和社会组织参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民生工程中的作用。要终端见效,实施好民生工程,增强老百姓满意度,健全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以赶考姿态回应每件民生“小事”,确保民生工程做到百姓心坎上。
(本报记者 王洋 赵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