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是我们的,也是世界的。青城山既是道教道场,也是闻名海内外的旅游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所以说它是世界的,一点儿也不过分。
但有这么一个人,这些年和我交流,脱口而出的却是:我的青城山怎么样怎么样。一句”我的青城山”说得自然从容,颇显霸气,好像他是青城山三十六峰盟主、七十二洞洞主一样。如果你是第一次听他这么说,再看看这精瘦如川派盆景中的紫薇老桩式的耋耄之人,你可能会心生疑惑,此干瘦老头为何这么牛?
此人就是杨慕文,今年刚好八十岁。杨慕文(1940-)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人,农民。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平生热爱文艺创作,特别爱好民间文学方面的写作。1982年参加四川省灌县民间文学资料专职普查工作,至1985年分别担任《灌县民间文学集成第一辑》和《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成都市灌县卷》编辑,有多篇故事和民歌等收入灌县、成都民间文学集成和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中;曾获灌县人民政府和成都市文化局颁发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主笔《灌县泰安乡志》;1986年后在青城后山开发建设办公室负责宣传和规划建设工作,著有《青城后山风物传说》《泰安古寺》《白云寺》 等专集;任《青城山志》编委,参加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4年1至4版的编修和再版修订工作;2006年任《四川省志·青城山志》主编。由此可见,杨慕文对青城山倾注了太多心血,这是对养育他的山水的深沉之爱。
恰逢八十岁生日,杨慕文今年又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专著——《情满青城后山》。他的毛根朋友、都江堰市作协副主席汪浩对《情满青城后山》如数家珍。汪浩说此书共“后山风物”“后山史话”“后山山歌” “唱响后山”四部分,真正是“情满青城后山”!所收篇目共一百七十多篇(首),有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青城后山景区开发和讲解、山歌民歌的怀旧、新唱,还有戏剧、金钱板等。杨慕文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而且在搜集青城山民间传说、青城山歌方面卓有建树。如“神仙洞”“圣母洞”“赵公印”“白云洞”“梳妆池”“金娃娃沱”等民间传说和“情歌”“农事山歌”“盘歌”“十月歌”“十想歌”“看郎歌”“小调山歌”等青城山歌,很多都收进灌县、成都市民间文学集成中。如果没有他的艰苦付出和精心搜集整理,这些传说、山歌可能会失传,再也见不到,更听不到了。
历史底蕴是一个地方的源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底蕴决定了这个地方的厚度和深度。正因为有杨慕文的付出,才又丰满了游人眼中的青城山、青城后山。
一个地方的历史底蕴来自何处?那就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收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所以,当杨慕文在我面前提及“我的青城山”时,我会肃然起敬。我想,当青城后山的老百姓称呼杨慕文为“杨祖师”时,肯定是出自内心地感激他为家乡发展、为民致富所付出而给予的最高荣誉吧!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没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这些年来,我所生活的都江堰市,一群如同杨慕文一样的有识之士,在挖掘整理青城山、都江堰的历史文化中,热情付出。他们对都江堰市是有情怀的:陈先哮、马瑛、刘刚、王克明、郑宇翔、兰字尧、王国平等等。他们创作、编撰了很多深挖都江堰文化底蕴的书籍,如《穿越千年的都江堰故事》《灵岩山传》……打开这些书籍,也就打开了探秘都江堰的大门。
热爱家乡,就做家乡地域文化的守护人吧!(文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