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摄影天堂——康定市新都桥道路两旁的树木开始换上了金黄色的“新衣”,远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三五成群的牛羊随处可见,河流湖泊蜿蜒而过,别具特色的藏式民居点缀其间……这里正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看着道路上逐渐多起来的旅游车辆,都江堰对口帮扶康定第五批工作队队员们来回穿梭在对口帮扶的几个村子,他们要在国庆假期来临之前,组织村民做好迎接游客的一切准备工作。李向作为都江堰市人社局团工委书记,挂职康定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如今,让她颇感欣慰的是,援藏队已培养了一批像志玛一样的专业接待人才。
扶贫又扶志 村民吃上旅游饭
瓦泽乡水桥村是都江堰对口帮扶康定的3个村子之一,这个村子也是沿国道318线行驶,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折多山后,进入折西藏区的第一个行政村。美丽的景色让无数路过的游客都会选择停下脚步游玩拍照。
为了留住游客,增加村民收入,援藏队充分利用水桥村的地理优势和藏式民居特色,对村内民居进行改造。如今,随便走进水桥村的一家民居,厕所、热水器、电视、网络等功能设备一应俱全。数据显示,过去水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20户、66人,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平均每户增收2000元至20000元不等。
水桥村摇身一变成为川藏线上的“网红村”,“水桥旅游”作为品牌更是强势入驻甘孜州旅游项目发展合作框架。李向说,如果将第四批援藏干部的前期基础建设比作“打江山”,那么他们第五批援藏干部的后期扶贫扶志就是在“守江山”。塔公镇各日马乡村酒店建成后,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还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牧民们被深深地吸引。考虑到牧民没有职业技能,2018年起,都康两地人社部门每年联合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系列活动,即开展康定旅游人才培训、康定民宿业主培训、康定酒店管理人才培训等。19岁的志玛初中毕业,曾经没有一技之长的她,人才培训为她提供了就业机会。参加完培训的志玛,顺利通过考核上岗。李向有次回访酒店时,志玛拉着她,悄悄附在耳旁说,“阿姐,我觉得这两年自己的变化好大呀,能不能再让我参加一些其他培训?”原来,她想趁着年轻,走出这片草原,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志玛的愿望是很多当地年轻人的渴望。此后,援藏队有针对性地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多种类、多批次的培训。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李向和志玛的友谊在帮助其争取一次次的免费培训中升华,学汉语、学技术,在追求文化知识的日子里,李向从志玛的大眼睛里看到了耀眼的光芒。
作为援藏干部,最大的欣慰莫过于通过帮扶让当地老百姓产生内生动力。近两年来,李向联络两地人社部门,组织80多家信誉好、实力强、有责任的企业赴康定举办大型就业招聘会,提供3000余个岗位,重点面向就业帮扶培训学员和技术人才,优先录取建档立卡贫困户、“9+3”免费职业教育毕业生,直接促进900余名康定群众就业增收。
倾心又倾情 爱洒高原暖人心
初秋的甲根坝,蓝天、白云、牦牛、彩林、藏房共绘一幅令人向往的画卷。
李向回忆,今年初她第一次见到留守儿童小邓珠是在午后镇政府院子里,也许是因为小邓珠和她儿子年纪相仿的缘故,她对此格外留意。纤瘦矮小、怯懦紧张的小邓珠,刚开始只会模式化地回答简单的问题,慢慢地,多次交流下来,小邓珠开始主动聊起学习和梦想。由于缺乏辅导,小邓珠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李向和他约定,每天下午先到她办公室把作业完成,经过检查合格后才回家。就这样,李向开始了给小邓珠补课的历程。
后来,小邓珠成绩逐渐上升,待人接物也落落大方。李向给予他母亲般的关怀,利用休假时间带从未离开过大山的他回了都江堰、去了成都,让孩子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那时,小邓珠对李向说:“我在成都感觉像做梦一样,特别开心,以后一定会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城市的学校。”一份慈母般的关怀让这位藏族孩子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从此,这份“母子亲情”将牵绊两人一生。
援藏的岁月里,李向收获了团结、友谊、成长的同时,度过了无数个孤独漫长的夜晚,还有对家中父母及稚子的亏欠。父母作为她援藏工作最坚强的后盾,总是嘱咐她不用担心家里,安心工作。远离孩子,她就利用不多的探亲日子,给儿子介绍“康定情歌”“茶马古道”,讲述志玛和小邓珠的故事,翻看贫困村发生深刻变化的图片……如今,儿子变得乖巧懂事,理解了妈妈的工作,开始在电话里叮嘱妈妈,“要保重身体”,并且安慰她,“放心,我会乖乖的”。
援藏以来,李向在美丽康定体验了风华四季,因工作出色,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2018年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个人”。她说,将继续和战友们坚守在高原,留下都江堰援藏队的深深痕迹,回首往事时,会为团队和自己的这段经历感到自豪、荣耀。
(本报记者 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