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意趣的“里巷”。
深冬时节的都江堰市,如果没有太阳,会让人感觉有点阴冷。周日午间,终于盼来了阳光从树梢与大厦间透出,涂抹在古城的木窗、灰瓦上,那暖暖的色调似乎传递着丝丝怀旧的温情。
带着孙女去古城区逛逛,寻找留存在街头巷尾的意趣。闲逛了很久,也不知道过往的岁月记忆在哪里?犹如脚下生烟,任其飘移。小孙女说我在骗她:“这根本没有你的童话!”吵着要吃南街口的锅贴饺,不巧已卖完在打扫卫生了,便想念起二十多年前就改制关门的“归去来”锅贴饺味,那口感就如同店招一样,让你不经意间吃出淡泊与自然的味道。“兰香村”“仲贤村”“杯杯香”……一个个听着都起馋的名字,却已不见了踪迹。
到宣化门内的陈家巷口时,阳光似乎收缩成了一束,从巷口直射进去,把石板地照得光亮极了,脚步便自然地被温暖带了进去。没走几步,只见左边的青灰砖墙上有块蓝色小木板招牌,远没有常见的店招大而醒目,而是简洁得没有任何修饰:黑体AMICO(据说读作“阿米克”,意大利语“朋友”的意思)。下面是白底黑体“里巷”两字。组合在一起,非常协调,美观大方,没有一丝造作,却有让你见一次就能记住的感染力,并与其所处的位置非常贴切,是一家经营意大利餐饮的小店。
两扇推拉式半开半掩的门面对着巷口,进门便见两边耳墙分别是一排修长的竹子和红砖砌的欧式壁炉,凸显了东西方文化在此呼应与融合。中间是改造出的“天井”,墙边放了两张木质本色的小条桌。“天井”不大,但一方二十多厘米高、一米多宽、二米来长的小鱼池却很是别致。池底铺了一层打碎了的石子,两簇水浮莲花下有几尾锦鲤。浮莲翠绿,锦鲤金黄赤红,在似有非有的乐曲声中闲然自得地游动着。
在左边屋里的一张卡座坐下,老板便送上两杯免费的意大利味“茶水”,我叫不出名,咂摸一口,味比较淡涩,没有什么具体的感觉。让老板推荐了两道适合的餐品:一份披萨、一份蒜香意面。环顾四周,有三四间房屋,两间房里各摆了五六张卡座,墙面也没作什么特殊处理。砖墙上粉刷了一层乳白与奶黄之间的颜色,挂了几幅静物画。桌子贴墙处都摆放着一个异形小瓶,插着一支花草或小枝丫,简约到了极致,便自然地与“雅”字连在了一起。微黄的暖色灯光烘托着墙上凹槽中的书刊杂志。坐在那里候餐,即便不翻看,也会感觉有股暖而温馨的氛围罩着你。虽然餐桌的间距较小,但食客们却互不影响。听不到杯盘刀叉的声响,少了一份中餐馆里的豪放,而多了几分私语般的浪漫与清闲,可让食物在舌尖上尽情地挥洒。不多一会儿,餐品用托盘送出来了。披萨还冒着热气,是用多样食物与面粉混合调味后烘烤出来的。中间鲜嫩柔软,周边酥碎香甜,孙女高兴极了。因刀叉用得有点笨拙,吃得手、脸、嘴满是溢香;蒜蓉意面没有辣椒正适合我。意面是用意大利初榨橄榄油加蒜蓉与面条一起翻炒,在面条由生到熟的过程中吸入炒料的味道。蒜蓉香味和着几只肥硕的开边鲜虾,非常可口。加之已过午时有些饥饿,我几乎是狼吞虎咽。吃完后,再喝先前送上的“茶水”,与空腹时相比感觉好喝多了,便有了一些馋意,又续了一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食物配一方饮品。
埋单时给老板闲聊几句,才知道是成都两个有意大利生活经历的年轻人,到都江堰游玩中发现这古城所蕴藏的文化元素,以及市民、游客所释放出的时尚讯息,便合伙开办了这家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意大利风味小店。“凡来到‘里巷’小店的都是朋友,都能品尝到原味的意大利食品。”孙女突然天真地问道:“叔叔,那我也是你的朋友了?”“当然是哦,小朋友!”老板会心地回答。我会意地笑了,寻思着本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是怎样地渗透影响与彰显。
朋友很礼貌地送我们出了门。我牵着孙女稚嫩的小手朝巷口走去。阳光从我们背后透过,包裹着爷孙俩一长一短的身影,将这美好的记忆与思索一同定格在了身后的“里巷”。
(谢家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