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19-01/25/003356.html

等待处理…

滚滚岷江水 千秋都江堰

点击量:1244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拜水都江堰。(张铨生 摄)

都江之水润泽千年。(徐浩伦 摄)

游览过伏龙观,从离堆公园后门出来,映入眼帘便是那滚滚奔腾的岷江水。看那浩浩荡荡的岷江水一路奔流而去,一股源于千古都江堰的悠悠之情不禁缓缓流入心田。

千年岷水润天府

依稀记得小时候,公园后门处并没有索桥。如今却横架了一座崭新的索桥,让大家在过安澜索桥前先感受一番这座小索桥的晃晃悠悠,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过了桥,只见一碑亭,为“都江堰实灌1000万亩纪念碑”,记载了都江堰的灌溉功绩。记得很早以前,碑亭不远处有个石梯,沿梯而下,可至岷江水边,伸手即可触摸清冽流水。那时每逢夏季,又恰逢岷江水量不大时,我们几个小伙伴便会赤脚在河提上游玩、嬉戏;那时的代步工具大多为自行车,因此还有人骑自行车从这里过,记得母亲带我回外婆家就会途经这里,所以每次母亲说回外婆家,我心里就很欢愉;那时每到放水节,飞沙堰河堤处便置满笼石、杩槎,吉时一到,“砍杩槎,放水啰!”一声令下,放水节的盛况便呈现眼前,那样的盛景让人记忆犹新。站在人字堤的上端,目迎奔涌出山的岷江水在鱼嘴分为内外二江之后,内江水便顺着金刚堤到凤栖窝打个转,向飞沙堰点个头,在伏龙潭绕个圈,径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流向成都平原,水的魅力不禁让人崇敬与震撼,拜水之情油然而生。

在飞沙堰感受了水的气息,再沿着金刚堤漫步,要是在夏日,河风吹拂着是完全感受不到炎热的。金刚堤中间是茂密的树林,以柳杉居多,四季常青,冬天也是一片绿意浓浓,在林间漫步非常舒适。树林自然地将金刚堤分为双行道,习惯右行的我一来一去便可将内外江风景尽收眼底,很是惬意。金刚堤顶端便是鱼嘴,置身鱼嘴之上,尽观岷江之雄壮,此时余秋雨的那句“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不禁由心底升起,放眼望去,岷水浩荡,大地震颤,雄伟与壮观似乎已不足以形容此处水的气势。听,奔腾的水如千军万马般飞驰,声势震耳欲聋,听得人好不激动;看,滔滔水流皆是精神焕发,不甘落后地“奔跑”着,一种生命不息、积极踊跃的激情,看得人振奋不已。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水被硬生生一分为二,直窜出去,分别撞向坚坝,随即又乖乖地根据筑坝者的意愿各行其道。无论水流对自己的驯顺多么恼怒,也只能咆哮着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永世浸润……都江堰的水既勇猛又上善,如绿丝带般缠绕于玉垒山脚下,山青水秀、彼此交融,确为拜水好地方。

都江堰水利缘起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于2018年8月14日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附属工程包括百丈堤、人字堤,以及分水渠构成的灌溉网,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讲天府之国的历史,一定要从都江堰讲起。成都平原,形似一把张开的折扇,向东南倾斜。扇形平原的顶端恰有岷江流过,却因玉垒山之隔无法滋养,成了旱区。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凿开玉垒山、建堰治水,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自此,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始现。建堰初期,玉垒山叫“湔山”,长期居住着氐羌人,称堰为“堋”,都江堰就叫“湔堋”。《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蜀水考》说:“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府河),流江(南河)也。”府南河的源头,便是“湔堋”引入的岷江水。自宋代开始,把整个“湔堋”系统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沿用至今。

据说,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步是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千顷良田,水患才能得以治理。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沿岷江河道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出现,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由于离心作用,泥沙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入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由此八成的沙排入外江,避免宝瓶口泥沙淤积,两层沙随水流入了内江,形成“二八分沙”。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3个石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后演变为卧铁,以此作为每年岁修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最终建成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由此,一座永久性灌溉中华民族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应运而生,它肩负着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的使命,千年万年流淌着……(黄代凤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古城遇“里巷”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