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4-12/18/016293.html

等待处理…

石瓮社区:桃香弥漫溯石瓮

点击量:8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在蒲阳街道最为边远的向峨山区里,有一串充满诗意浪漫色调的地名,这些携带着当地人文特色或者地理标志的地名里,更是蕴含了几多当地人无尽的智慧和生活发展的轨迹。沿着这些轨迹一路走来,那些古往今来的神话传说、优美的山光水色、丰富的人文情怀便会迎面扑来,让人好不欢喜。

驱车沿莲花湖公路或蒲张路复线一路前行,地处彭州市桂花镇、都江堰市龙池虹口社区和蒲阳红火社区、棋盘社区交界处的石瓮社区便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典型的山村社区,幅员面积15.3平方千米,地貌以高山为主,区域内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走向南低北高,生物资源丰富。

石瓮地名自古有之,2020年与毗邻的龙竹社区合并之后,一直以来都是以其原始古朴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作为蒲阳街道最为宁静淡然,远离世俗喧哗,独自静好的一处世外桃源所存在。加之作为都江堰市最早一批以种植“三木”药材、猕猴桃等林木经济作物成功转型的山村社区,那漫山遍野的猕猴桃,婆娑摇曳的翠竹,散发着药香的厚朴、杜仲、黄柏,整个山乡所呈现出来的,就像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粉画,鲜艳明快,生动活泼且充满生机。

去往石瓮社区,首先要了解的便是石瓮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它的地理特色。向峨地区地处龙门山断裂带,自古山势便极为险峻复杂,陡崖横亘、沟涧纵横、怪石狰狞、溪流湍急。社区处在这种复杂的高山地段,水系特别发达。起源于龙竹境内的土溪河(又名陡溪河),从火烧山顺流而来的木皮房河,以及岩峰沟与白水河,都是石瓮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土溪河和岩峰沟交界处的石瓮子,更是其中最为奇妙的一处景观。

深陷于青龙山脉的石瓮山区,有着丰沛的降雨量,加之险要山势造成的巨大落差,溪流河水如脱缰野马一路奔腾而下,以至各溪流沟涧两岸风景奇异壮美,各种珍稀动植物比比皆是,一直是山外之人趋之若鹜的人间仙境。

石瓮社区之名源自此地的石瓮子,也就是土溪河与岩峰沟交汇形成的一处水凼。土溪河从龙竹一路欢快奔腾至岩峰沟交汇点的断崖处,仿如一条蓄足了力量的巨龙一般,一跃而起,冲向崖底,撞击出一口径7米、深达48米的深瓮。

古蜀多产神话,此地也有石瓮的神话流传。说是石瓮子的形成源于旧时天旱缺水,土星君前往二峨山找水星君商讨救灾。两人下棋时,土星君取随身携带水瓮让一旁观棋人接来清水解渴,取水人来到此地悬崖处,见有清水自岩壁滴落,便取瓮相接,谁知水瓮触石生根,化为石瓮,之后此地便有了石瓮之名,而后流传至今。

石瓮山区前有起伏的丘陵以作缓冲地段,后有彭州与虹口高山峡谷便于坚守,可谓前可攻后可守,自古便有着重要的军事地位。上世纪六十年代遵循“备战、备荒为人民”战略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便在岩峰沟与白谷湾之间修建备战地下通道。工程进行时,在土溪河与岩峰沟上筑路架桥,石瓮子被覆盖于石桥之下,如今进入桥下河道,还能隐约看见些许瓮口痕迹。

一晃几十年过去,被誉为解放军山附近的防空洞,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已废弃。不过,马颈项山坳里,荒草掩映着的烈士陵园还在无声地守望着石瓮这片古老的山村,看山民们一改原初的劳作模式,走过石桥,走过漫长的岁月,坚守着自然法则,履行于独属山乡的一种慢节奏的生活。

石瓮社区所在地木皮房小区,背靠火烧山,面对青龙岭,旧时因其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生活极其贫穷。据村志记载,本土留存的村民大多是明清时插占而来,多以家族式村落存在,贾、王、何是这片土地上的大姓,他们在此生活了数百年,见证了从散居木皮房过渡到居民小区的全过程。

此地旧时的房屋多以山、石、竹、木、茅草为建筑材料,杉树皮所盖的木皮房是一大特色,小区所在地因此特色而得名,包括龙竹坪的七间房皆以木皮为瓦遮风避雨。2008年地震损毁前,石瓮山乡还随处可见这类极具山野特色的房屋民居。

七间房坐落在土溪河大河湾处。此处四周雄峰耸立,东西方位有狭窄峡谷两处关口,西通虹口八角庙,东连彭州磁峰,北面翻山即到彭州小鱼洞。其地理位置在军事上极为重要。据乡民讲,唐末,蜀州人杜福威不满朝廷苛捐杂税,竖义旗,与手下七员大将歃血为盟共图西蜀政权,常活动于龙门山一带的灌、彭境内,此间留下的七间房,也称七间军房。

石瓮社区因特殊的高山地理因素,旧时,有限的耕地一直坚持传统种植:小春耕种小麦、油菜、洋芋、豌豆、胡豆;大春耕种玉米、水稻、红苕、黄豆。经济来源则以贩卖山石树木为主。此地多有碳酸钙天然岩石,为当时的石瓮子和宁寿寺石灰窑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青龙岭一带有许多溶洞,附近的神仙洞据说修路时被炸毁。不过,龙竹坪顶上如今还有一竖直而下的“天坑”,半山腰还有一名为“龙口”横进的溶洞,其间钟乳石形成的石笋石乳千奇百怪,蔚为壮观。曾有人深入其间探寻过,虽进入数十米,终因洞内地形复杂,未能探知通往何处。以致龙竹天坑携带着千古之谜,如今还藏在深山人未识。

石瓮社区辖内如今有木皮房、宁寿寺、麻柳坪3个安置点,入住村民548户1671人。从1980年生产转型,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种植猕猴桃5928亩、“三木”药材5320亩、银杏苗木950亩。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石瓮社区的群众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民宿,以猕猴桃生产为主打产业,结合农文旅发展,打造产业与旅游互动的现代乡村旅游模式,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以致多次被省、市、街道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示范村。(文君 文/咪哥 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