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记者从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为了有序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生活源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工作,进一步规范便民回收体系,今年,我市将全面建成“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58个、服务点9个。目前,该项工作正稳步推进。
“很不错,现在家门口有个‘碳中和小屋’,以后快递箱这些可回收物就可以随时送来变卖换钱,获取奖励,挺方便的!”上游社区居民朱颖口中的小屋,是12月10日在银杏街道上游社区正式落地投用的都江堰首座“碳拾光小屋”“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街角绿地一侧矗立着的这个白绿色涂装装配式玻璃小屋共有20余平方米。步入小屋,正对面是用格挡划分的纺织类、玻璃类、塑料类、金属类、废纸类5个区域,在小屋左侧有一杆带显示屏的秤,工作人员将可回收物放在秤上,并点击显示屏上的物品类别,碳足迹碳中和计量仪就会自动对可回收物进行称重、实时计量、预测碳抵消碳中和数,并生成一个二维码,居民用微信扫二维码即可获得回收奖励金和碳中和积分。
“居民把这些可回收物带到碳中和小屋进行回收,不仅能够获得现金的收益,回收产生的碳积分可以在APP上面兑换一些日用品,与此同时还有碳惠天府的积分收益,能够兑换额外的物品。打开‘碳拾光’微信小程序,居民既可以选择好回收品类、上门地址、取件时间,还可以预约上门回收服务。”据四川碳拾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冯良成介绍,小屋旁的小隔间是为户外工作者准备的爱心驿站,将惠及城市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户外劳动者。“小屋还会定期组织开展公益志愿活动,进行环保宣讲的同时,发动小志愿者们将自己清拾到的垃圾在小屋回收,在实践中养成低碳生活好习惯。”
曾经家里的旧物要么只能随意丢入垃圾桶,要么变卖给偶尔才能遇见的废品回收商贩,现在有了固定的回收渠道,不少居民都表示,垃圾分类更方便了。据了解,像这样的“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和便民服务点在我市已建成了40余个,它们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链条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市环卫中心副主任李星表示,“居民投递的各类再生资源在交投点或服务点实现交易后,将短驳清运至货物暂存点,再由干线运输至集散场,实现精细化分类。这些交投点和服务点落地后,也将由专业人员提供完整、细致的运营指导与管理,以及日后的维护工作,保证其高效运营。”
以“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服务点为“点”,将串联起街区低碳环保的“线”,使绿色生活风尚的“面”越来越广,在社会中形成绿色低碳风尚。“今年,我市正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和服务点标准化、规范化改造建设工作。计划年底前建成‘两网融合’便民交投点58个,目前已建成30余个,‘两网融合’便民服务点9个已全部建成。”李星说道。
(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