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如是说,尤其吻合阅读《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之后的感受:取缔浮躁,如饮清泉;宁静平和,如沐春风;欢喜自在,如在山川河流中行。如此美好的阅读体验,可李少君先生偏偏给诗集命名《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足见创作时的字斟句酌,慎重与严谨。
为何如此说?让喜欢诗歌的我一一道来。《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收录了李少君四十余年的诗歌创作二百多首。全书分为四章——《在松溪遇见青山》《过临海再遇晚秋》《山中小雨迷谁人?》《为谁独立凉风中》,每一章的标题都别具匠心,“青山”“临海”“晚秋”“小雨”“凉风”都是自然景物,但在李少君的笔下意境深远。李少君以“自然诗人”著称,他的文笔自然、清醒、雅致,让人不得不沉浸其中。
首先,该诗集现场感强烈,画面感生动,将景物与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灵动烂漫的活的画。比如《西山暮色》《鼓浪屿的琴声》《热带雨林》《南山吟》等诗歌,只要读过其中一首,就想读二首、三首……必然不能自拔。“坐到寂静的深处,我抬头看对面看见一朵白云,从天空缓缓降落云影投在山头,一阵风来又飘忽到了海面上,等我稍事默想,睁开眼睛恍惚间又看见,白云从海面冉冉升起正飘向山顶……”所有貌似不经意的、平静的叙述,却带给作者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自自然然引出了“如此一一循环往复,仿佛轮回的灵魂”的诗眼,而这就是诗人着墨所在,用意所在,及令人惊叹的原因。
其次,语言凝练,每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不断推敲,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非常精准地表达了诗人的丰富情感。以《神降临的小站》为例:“三五间小木屋,泼溅出一两点灯火,我小如一只蚂蚁。”“泼溅”极为生动写出了灯火的状态,“灯火”是一两点,“我”是一只蚂蚁,第一节用比喻极言物象之小之微弱;而第二节“背后,站着猛虎般严酷的初冬寒夜;再背后,横着一条清晰而空旷的马路……再背后,是低空静静闪烁的星星和蓝绒绒的温柔的夜幕”,用排比和比喻极言物象之大之空旷;两节之间形成对比,第三节“再背后,是神居住的广大的北方”,就是一种更大维度的延宕,这种大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力所及。我甚至觉得这种语言的敏感、绝妙、立体,犹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般诗句,读来齿颊留香,道出美之所在。
最后,落笔轻盈含蓄,柔情游刃或许是诗人的专属风格,万物在诗人的笔下是洁净的,是静美的,是微妙的……
说来可笑,第一次读《傍晚》时,我以为李少君是女性诗人。用好多诗人赏析过、朗读过的《寂静》为例:“河中流淌的春水,巷子里的青石板,篱笆间的藤与草,墙头跳跃的一只小鸟……一切,都深深地隐含着寂静。”读这样的诗句,如咬一口芝麻薄脆,入口脆爽,唇角黏小芝麻粒的感觉,咀嚼着诗意的温馨与甜蜜,余韵悠长。“寂静的,还有院子里那个空空的青花瓷瓶,等待着一枝梅或者一朵桃花的插入……”唯美得令人窒息,在构思中精益求精;打造意象的最佳空间与无穷的意味;至臻完美写诗的终极目的。这样的表达,是诗意的自然外泄,青花瓷瓶的空仿若就在眼前,手法多变,意念闪烁着智慧的柔光,在读者的心湖里七经八脉自由游走。“寂静的,还有孩子敲打门窗的声音——寂静,是被敲打出来的。”动静结合意象叠加,冲击着读者的感官。尾句继续萦绕主题,蓄势已经足够到位。孩子与寂静完美契合,内心的情感也便自然地融入了现实生活。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每一次的诞生都是痛苦》整部诗集清丽淡雅、情思曼妙,惹人沉醉。读完诗集,如同走进一幅幅自然画卷,走进诗人的心扉,感受来自遥远的诗心跳跃……(申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