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召开的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抓经济必须抓园区”导向,对开展“立园满园”行动作出部署,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都江堰市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大会精神,全力推进“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全面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和质效,加快把园区建设成为都江堰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
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将坚持“特色立园”,加快推进“企业满园”,立足打造国内领先的适旅特色产业承载地,聚焦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天府好水产业集聚区”“绿色制造产业片区”。
坚持“特色立园”
走绿色产业发展路径
2006年2月,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产业集中度持续上升,园区管理效能和专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工业企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坚实的发展支撑。截至目前,已入驻各类企业515家,其中,规上企业103家。2023年完成产值216亿元,为我市迈上经济总量(GDP)500亿元的新台阶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进位于“天府好水”产业园核心区的元气森林生产车间,全自动无菌灌装生产线、无菌碳酸线、多道全自动视觉监控设备,以及吹灌旋一体式设计,无不彰显出先进的工艺流程。2021年7月,“天府好水”金字招牌吸引着元气森林入驻都江堰,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50余天,目前已建成三条生产线并投产运行,每年可生产饮料3000万箱,年产值7亿元,税收可达3000万元。同时,企业在产品设计上与都江堰水文化、熊猫文化、茶文化深度融合,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双向奔赴。
如今,元气森林四川公司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筑得暖巢,自然能引凤长栖。2023年1月,农夫山泉项目落户都江堰,既实现了水与水的相融,也让生态资源成为都江堰科学复兴的绿色引擎。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净用地约447亩,计划建设18条饮料、瓶装饮用水、桶装饮用水生产线,项目达产后预估可实现年产值约30亿元,税收可达2.3亿元。目前项目小单体部分设备已安装完成,正在进行调试,预计近期第一条生产线将试生产。
以“天府好水”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动园区产业能级提升。同时,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2024年11月,华都核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上榜2024川商总会“未来之星TOP20”,青城集团、海成远创、渝拓智能、齐力科技等企业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为园区构建起强大的绿色工业发展赛道,为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按照“立园满园”行动部署要求,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深入分析自身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发展优势,瞄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孵化布局的目标,围绕绿色食品(饮料)、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建材)、新能源等主攻产业,加速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加速“企业满园”
全力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践行“项目投资促进攻坚年”,经开区坚持高效率抓项目,抓高质量项目,2023年以来新签约引进项目17个,协议投资总金额近80亿元,现已落地16个,已开工6个,已竣工投产2个。眼下,成都瑞欣进入最后设备调试阶段,蓉都电工、山东大树特膳食品项目正在紧张有序施工,海成远创等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都钢钢铁、青城集团、光合食品等开足马力赶订单……
在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内,一批批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一个个企业铆足干劲抓生产、搞研发,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园区管委会也一刻不停歇,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园区企业高效运营、满产达效,为都江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引擎”。
如何实现企业“满”园?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立园满园”,经开区正着力实施五大重点任务攻坚。园区优化强承载攻坚。优化园区详规,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夯实能源保障,加速产业和生产生活配套,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将园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的优质载体和市民员工的美好家园。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深入分析产业现状、研究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做特饮料食品产业集群,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做大新能源产业集群,做优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明确产业创新方向,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促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园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扩权赋能增活力攻坚。进一步优化经开区管委会内设机构,放大“区街合一”体制优势。建立“管委会+专业公司+产业基金+人员薪酬管理”运行机制,切实提升园区运营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创新园区招商引智机制,构建“园区招商+市场化招商”机制。尊商重商优环境攻坚。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推动企业供需精准对接、工业经济智慧监管。常态化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优化企业诉求提速办理工作机制,严格督办、回访和提级调度,构建完善“都好办”对企服务平台。做实园区“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咨询、协调、指导、帮办、代办等服务,切实推动“政策跟着产业走、服务围着产业转”。(本报记者 黄代凤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