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4-11/27/016229.html

等待处理…

青城山镇:

做好活态传承 绽放非遗魅力

点击量:4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在长达1200多天的沉寂之后,知名博主李子柒用一条以非遗漆器为主题的短视频宣告回归。这位国风顶流的回归,再次掀起了非遗文化热潮。在青城山镇,围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技艺“潮”起来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一直以来,青城山镇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探索创新创造、文旅融合、内外联动等多种途径,努力让非遗走进生活,融入时代。就在最近,该镇又成功再添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代表性项目。

“制作塔香首先要把我们本地产的楠木和柏木用冷磨的方式磨成粉,再按照一定的比例调配成香粉。你看,我加入取自青城山的山泉水后,手轻轻揉搓,便能成泥……”11月22日,记者来到灌县古城西街,都江堰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灌县草木合香传统制作技艺的项目负责人高攀经营的香铺,就在这条街上。

坐在橱窗内侧,高攀一边认真用手揉搓着香泥,一边耐心向过往的游客介绍着这项本土古法制香技艺。遇上感兴趣的人,她会热情邀约对方亲自上手试一试。一来一回间,人们也对这项非遗技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这样的体验太棒了,我本身就对香氛气味比较感兴趣。刚刚看了高老师的制作流程,听她讲了制香的故事,还自己揉捏了香泥。真的很感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游客冯婷说道。

在现场,经过半小时发酵好的香团逐渐在高攀手中成形,成为了人们祭祀或室内焚香可用的塔香。而在她的这间店铺中,还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线香、盘香与塔香,这些都是高攀制香15年来潜心钻研的成果。“灌县古法制香传统制作技艺发源于清朝末年的四川灌县,主要是参考了《黄帝内经》《香乘》等书籍,以天然香材柏木、楠木、沉香、檀香、降真香为原材料,配伍都江堰特有的川芎、楠木粘粉为辅料,不添加任何香精和助燃剂,制成各种天然古法香。”

高攀告诉记者,经过家族几辈人的接续传承,灌县古法制香传统制作技艺得以流传至今。2014年,她作为第四代传承人正式接手了家庭制香工坊。“最早我们家制的香是用于百姓的家庭祭祀用香。为了做出顺应当代人生活的古法新香,我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高档香料,再等时间的发酵,不断提高香的品质。”在位于青城后山的香厂打造体验中心,在西街、泰安古镇、街子古镇陆续开设香铺。高攀说,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能让这项非遗技艺“活”起来、“潮”起来。“青城山本地有很多珍贵的中药材,我们就用这些在地药材和优质的柏木、楠木资源相结合,做成符合现代人需求、有疗愈价值的药材用香。在人流量大的景区、景点开设门店,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广这项技艺和它背后的文化故事。我希望更多人在生活中能用到它,关注到它背后的技艺所蕴含的非遗价值。”

和高攀同一时间被评选为都江堰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负责人的张丽,同样手握着一门古老技艺——青城茶艺,在她看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共识。“非遗不应该只是一个静态的文化符号,更应是活态的文化‘有机质’。”和每一位非遗传承者一样,张丽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坚持活态传承,努力让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结出累累硕果。“青城茶艺这项技艺涵盖了茶树种植、生产加工、茶叶冲泡各个环节。它的传承需要更活态的方式,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我们为成都东软学院的大学生们开设了免费培训课程,还陆续走进李冰小学、团结小学开展茶道展示课程,包括在青城山地区我们还常年开设了生活茶课。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向更多人传递青城山的茶道文化。”

让不同的群体都能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或许正是非遗传承的核心要义。当前,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这些非遗文化符号作为青城山镇在长期实践中沉淀下来的文化资源的凝结性标识,不仅是发展地方旅游的重要基础,更是增强文化认同的有力抓手。青城山镇文旅办副主任冷月刚表示,“今年我们青城山镇又成功申报4项都江堰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一共有17个代表性非遗项目。接下来,我们还将与成都东软学院一起合作,打造青城山特有的非遗文化伴手礼。我们还计划建立非遗工坊、研学基地等平台,让非遗走进社区、校园,融入百姓生活。希望能多渠道做好非遗传承保护,让它在创新中得到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好地打通传统与现代、地方与世界的连接。”(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

上一条:用心照亮群众健康之路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