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4-11/06/016191.html

等待处理…

文化书法之随想

点击量:1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2024年秋天,一个与往年不一样的秋季,迟开的桂花在十月里绽放,其诱人的芳香仍惹人心醉。

从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研班学成归来的我,带着北大学习的成果,在幽静的青城山下的隐秀尚庭酒店和青城人家雅致客栈,先后举行了两场北大文化书法讲座。这是书法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是艺术跨界的讨论与践行。

来自成都、都江堰、崇州、彭州、眉山、南充、仪陇等地的作家、书法家、文艺评论家、教育家齐聚青城山论道,聆听“北大文化书法及人文精神讲座”,探讨文化书法的崛起与发展,感悟北大人文精神的厚重。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无法忘记的求学经历。第一天跨进北大中文系,驻足墙壁上挂着的一幅“海纳百川”的书法作品,我仿佛伫立在一扇沉重的艺术之门前。当我终于跨过这道高高的门槛,坐在教室里聆听大师们精彩的讲课,一种“穿越 ”的神圣感和“在场”的真实感涌上心头。

文化书法是北京大学对传统书法的一个创新和发展。回望北大的书法史,从1917年蔡元培校长立校训:“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 设立 “ 书法研究会 ” ,到2003年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北大书法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首任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教授提出文化书法理念而形成文化书法学派和他的十六字教学方针:“ 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 ,以及美学品格是其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的使然。这种“正道人心”的“教学就是法”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使北大书法实现了华丽转身,文化书法的旗帜高扬在人文殿堂北大,文化书法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一种“大文化”现象。

如今我在都江堰开讲座,文友大咖们在青城山论道,这种文化现象正是北大文化书法和人文精神的呈现。文化学者余秋雨曾来都江堰、青城山观光游览,并留下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的金句。而这两场北大文化书法讲座借都江堰、青城山这方人文宝地,把文化书法的理念高高托起,留在蜀水大地。

筹备并举行两场文化书法讲座,我们团队所有工作人员累并快乐着。著名文艺评论家、辞赋家、鲁迅文学奖评委、茅盾文学奖评委何开四先生莅临“讲坛”作指导,成都黉门存古学堂院长杨菁芝、成都市诗词学会会长刘雅兰、毛泽东特型演员、著名毛体书法家李家学、资深编辑程浩、军旅作家马玉荣、警官作家林松平、教育家刁荣普、历史教授刘文杰、崇州散文学会会长邓丽宏、文学评论家冯俊龙,以及散文家、文友王大可、蓝星、燕羽、卢海阳、彭卫锋、盛红、李桂玉、王平、邓丽宏、陈柏清、曹红英、赵前香、杨先武、何明虎、陈明强、唐学章、游宏、吴运兴、彭育来、郭祖强、段健康、赵和平、张先培等参加了讲座,这两个讲座还得到了隐秀尚庭酒店和雅致客栈的鼎力支持。

讲坛上气氛热烈,学术空气浓厚。 与会代表对我提出的“大文化”概念很感兴趣:“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乃至于一切生产活动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文化。” 以这样的视角来看文化书法的教育理念,就能窥视到它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当下我国多元化的文化和多样化的生活,使文学艺术的各种样式(文本)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文本呈碎片化。跨界(跨文本)的创作和艺术实践的学者、文化人越来越多。北大文化书法理念和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书法和文化完美的融合与呈现,更是一种书法思想的个性表达。文化书法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发展,与大散文形成过程极为相似,辩证地处理好保留与继承,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在新时期传统书法理念的弘扬和传承中,既回归经典保留传统书法的规范性,又守正创新张扬和放大文化书法的鲜明个性。这个变革的标志性成果就是文化书法教育理念与美学品格形成和逐渐成熟的涅槃过程。百年北大书法在其书法艺术(文本)形式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使这种教育理念(模式)在讲授时有一种 “ 在场 ” 的表达,这种表达是书法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和践行。

迟开的桂花飘香四溢,北大文化书法的鉴赏之花惊艳绽放。文化书法的创立人王岳川教授在讲课中说:“ 文字一旦写出来就成了凝滞的,但写作者的思想却像水一样流动,文字只是他思想所及之处掀起的一道波澜。” 这样的口授叙事和议论颇具文学性和大散文的特点。在文学的语境下讲授书法,其创新和发展的理念亦显而易见。北大讲书法,要先讲文学,讲帖的内容。足见北大书法教学的与众不同,足见其美学品格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在讲坛上,何开四先生发言说:“ 美就是求真、求善,就是探索符合规律的东西。美是思想独立、形象和情感的感性艺术化的表达。” 何开四先生的这段话用来阐释文化书法的教学理念和美学品格,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再合适不过。

在北大高研班的书法理论的学习和书法练习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北大书法教学理念,就是求真、求善,培养每一位学员的审美感知和对书法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以及对文化的敬畏。讲课中王教授强调: “ 书法不仅仅是认字,更是厚重的文化载体。” 文化书法的内涵和美学理念正在于此,书写者笔下文字的流动,是“神与情的细加琢磨”,是思想的穿越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书法与文化关系的哲学表达。书法的形式美与作品的意念穿越及其思想美浑然一体,既是对书法自然魅力的展现,又是对文化书法在教学上的法度要求。

当下这种新的书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历史上的书法家大都是文学家,文化是可以养书法的。写字的人或者说书家要有文化,要向古人学习诗词歌赋修炼自己,提升文化素养,用文化来养自己的书法,让更多的书法作品呈现出文化书法的思想之美、才华之美和形式之美。

依偎在都江堰李冰父子身旁,讲学在幽静的青城山下,我累并幸福着。因为北大的文化书法理念和人文精神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和与会代表的心中。北大文化书法所蕴含的以人为本,注重对书法家个人价值的认可和评价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推动中国书法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

都江堰是我的第二故乡,年少时我曾在这里求学,寒窗苦读。如今在我人生的出发地都江堰开讲座,不由十分怀念远去的青春岁月。两场文化书法讲座收获满满,让我开始了新一轮的第二故乡之行,找到了回家的感觉。(蓝天)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蒲阳河与湔水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