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城山脚下的七一青城山学校,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以笔为犁,以心为种,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默默耕耘,用艺术的光芒点亮了山乡孩童的心灵。他,就是都江堰市七一青城山学校小学部美术教师周平,一位用十年青春书写乡村美育篇章的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代表。
深耕乡土 以自然为师
走进七一青城山学校,记者耳畔传来琅琅读书声。秋季新学期,重回校园的三年级四班的孩子们又见到了他们喜爱的周老师。今天是孩子们升入三年级后的第一堂书法课,如何正确握笔,是周平这节课的重要内容。只见他站在讲台上,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着,“请同学们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来,跟着老师的手上动作来……”一遍遍示范,一遍遍纠正。面对初执毛笔的孩子们,周平的教学满是温柔与耐心。正因如此,周平广受学生的喜爱。“每周我们都很期待上周老师的课,因为他总是笑眯眯地带着我们画画、写字,有时还要带着我们去户外上课。周老师的课堂可有意思了。”七一青城山学校三年级四班学生付雅蕊说道。
在孩子们口中,周老师以自然为师的教学方法正是这位青年教师创新探索而出。2014年,刚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的周平,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梦想来到了异乡都江堰,成为了七一青城山学校的一名美术、书法老师。面对乡村教育资源的局限,他从未抱怨,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为这里的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虽然美术和书法在大多数人眼中还属于副科。但不管从国家教育方针还是从2022新课标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必然趋势。著名画家吴冠中也曾说:‘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美盲。’所以,它非常重要。”
周平坚定地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要通过美术教学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学科核心素养。通过书法教学引领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汉字书写能力。但他也深知,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们来说,美育启蒙相对较晚,唯有身边的大自然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于是,周平创新性地设计了“自然美育”课程,利用校园综合实践课程的机会,带领学生们走进青城山,开展户外写生和实践活动。在山林间,他耐心地指导孩子们观察树叶的脉络、花朵的形态以及宫观庙宇的独特建筑风格。孩子们在周平的引导下,学会了用画笔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转化为纸上的永恒。此外,周平还和初中部的同事一起引入古法造纸技术,与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花草纸。“我们让孩子们把采集自山间的野花、野草,亲手制作成一张张独一无二、充满自然气息的花草纸。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体验了传统工艺的魅力,更在亲手制作中感受到了美的创造与传递。这就是美育最本质的东西。”
勤学不辍 以热爱为伴
周平说,从教十年,他一直奉行“踏实做事,坦荡为人,而后敬学”!
2022新课标提出育人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有时代新人”。在他看来,作为青年教师,也应该树立“三有”目标。除了课堂上的精彩纷呈,周平在课余时间也从未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无论是校园内的一花一木,还是校外的风景名胜,都成了他灵感的源泉。每当课间休息或放学后,周平总会背起他的单反相机,穿梭于校园内外,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这些照片,有的被他用作课堂上的教学素材,生动地展示了构图的技巧和色彩的运用;有的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让他在现场就忍不住拿起画笔,进行即兴的临摹和创作。“我始终相信,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扎实的艺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和周平共事多年的同事们,提起这个陕西小伙儿都喜欢用“拼命三郎”形容他,“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周老师对工作的热情确实是感染到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总是会花很多精力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将更多美的元素带给孩子们。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周老师的创新能力和探索实践的能力也很突出,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教学,总是能有一些新的火花迸发。”同事莫涛说道。
从教十年来,周平以热爱为伴,勤学不辍,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2018-2023年,他先后两次赴康定市送教;由他主研的省级课题2项已结题、都江堰市立项课题6项、在研课题3项,8篇书画教育文章发表;20多篇论文在省市论文评选中获奖。曾获成都市美术赛课一等奖、综合实践赛课一等奖。凭借突出的表现,周平先后获得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成都市教坛新秀、都江堰市青年教师楷模、都江堰市优秀德育工作者、都江堰市祥云教师等荣誉。
从教十年,在周平的引领下,七一青城山学校的孩子们也逐渐爱上了美术这门学科。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创作,还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织起各种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和升华。这正是周平想看到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情怀和师者风范。在青城山下这片热土上,他将继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乡村美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想,我还是会把每一天当成新的开始,从提升自己开始、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做好本职工作开始,继续扎根教育一线,为教育事业贡献些许力量。”(本报记者 刘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