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4-09/03/015955.html

等待处理…

大豆:传统和文化的精髓

点击量:11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大豆通称黄豆,属五谷之一。中国是大豆的故乡,5000多年前,先民就开始栽培并食用。春秋时期,齐桓公曾将北方山戎出产的大豆引进到中原地区栽培。

“大豆”一词最先见于《神农书》的《八谷生长篇》:“大豆生于槐。出于泪石云山谷中。”《诗经·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菽”,指的就是大豆,诗句描绘的是大豆成熟,众人一起去采摘的场景。

大豆自古即为主要农作物,《史记》也将“菽”和“黍稷麦稻”列为“艺五种”。《论语》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是关于五谷的最早记载。古代肉用牲畜有限,除祭祀、宴客、节日之外,餐桌上以食用蔬菜为主,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主要来自于大豆,即“饭菽配盐,炊萁煎藿”。萁,为大豆的茎,藿,为大豆的叶。《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意思是在南山之下开荒种地,种了一百亩豆田,打下豆子之后,那豆秆就是萁,可以当牛羊饲料,可以当燃料,可以做肥料。

大豆制品一直都是我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其加工利用历史悠久,最早要算豆豉和豆酱,被记入到《楚辞·招魂》中。《本草纲目》中有“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之记载,说明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人们已经掌握了豆腐的制作方法。到魏晋时期,大豆在调色、调味、起鲜上的工艺得到发展。除了被作为主食和榨油外,在民间流传的豆制品种类就达数百种之多,仅豆腐的衍生物就达四五十种,促使后世江苏的“平桥豆腐”、四川的“麻婆豆腐”等豆腐名菜云集。大豆也获得“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美誉。

大豆在我国语言文化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妙语佳句都与大豆息息相关,有“豆剖瓜分”“目光如豆”“寸马豆人”等成语;有“刀子嘴豆腐心”“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等俗语。曹植的《七步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晋代陶渊明写归隐田园生活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令人莞尔;苏东坡的“煮豆为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把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妙笔生辉;辛弃疾的“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之描写,表现了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大豆多在初秋或仲秋开花,有紫色、粉紫、白色,像蝴蝶的翅膀,密密地挤在一起,让不少诗人为之吟咏。唐朝李郢“篱落秋归见豆花,竹门当水岸横槎”,描绘的是乡村的田园野趣;陈黯《自咏豆花》“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加”,称赞豆花之美甚于玳瑁犀角之美;宋朝张耒的“渡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描绘了道路两旁悠闲的蝴蝶飞上豆花的情境,展现的是田园宁静的美;高翥的“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把豆花的热情比喻成仿佛是向邻居们问候殷勤。(许永强)

上一条:古城诗韵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