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坝子的温柔怀抱中,藏着一个不起眼却充满故事的地方——聚源镇普星社区。这不仅仅是一个村落的名字,它是历史的低语,是文化的沉淀,更是我心中永恒的魂处与荣光。它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中,讲述着一段段关于历史、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故事。而我,便是这方水土养育的孩子,心中藏着对这片土地无尽的眷恋与敬仰,尤其是那棵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商木,它不仅是骄傲,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还有不远处司马相如的墓,也佐证着这个村子的不平凡。
普星社区静静地诉说着一段段乡土故事。这片东临沙西线,北接聚源场镇的沃土,区域3.89平方公里,曾以3993亩的广袤耕地滋养着世代村民,而今,它不仅保留了自然的馈赠,更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社会变迁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自2005年起,普星社区经历了合镇并村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是行政管理的优化,更是社区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的体现。3个党支部与9个党小组如同灯塔,引领着142名党员及全体村民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经济发展方面,普星社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模式,驻村企业的入驻,如220kV变电站与天然气储气调峰站,为社区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这些现代化设施不仅保障了能源的稳定供应,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促进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让经济发展的果实惠及每一个人。
民生改善则是社区变迁中最温暖人心的篇章。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的建立,让99户家庭、共计362人享受到了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条件。从田间地头到现代住宅区的转变,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升级,更是生活品质与幸福感的显著提升。村民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与安全感,共同编织着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而情感层面,普星社区的变化更是一场心灵的回归与重塑。面对变迁,原来是三星村和普贤村的两个村,现在变成了一个社区,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普星社区。不难看出,这是原来互不相干的两村,各出一字,组成了更有诗意的名字。村民们开始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挑战,那份对故土的深情厚谊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醇厚。无论是传统节日的欢聚,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关怀,都让人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这份情感,如同都江堰的水流,源远流长,滋养着每一片土地,也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普星社区的变迁,是社会、经济、民生与情感交织的立体画卷。它见证了时代的进步,记录了人民的奋斗与梦想。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动,都能共享时代发展的成果。
普星社区于我是情感的方向。父亲今年86岁、母亲今年85岁。他们还健朗地生活在这里,这是我日夜牵挂的地方。我是1971年5月出生在这里的孩子。我现在回到村里,最喜欢听见那些八九十岁的长辈一声声清脆地呼唤我:“抓钉、抓钉”,这是我名字“佳君”的谐音。这声音里,深藏着乡里乡亲的爱。
历史的低吟
商木,一个听起来便充满神秘与沧桑的名字,它静静地躺在二王庙的商木亭中,以一种不朽的姿态诉说着夏商时代的风云变幻。这株直径3.6米的古木,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由灌县聚源乡七大队(今都江堰市聚源镇)的农民在劳作中意外发掘的。它的出土,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古蜀国历史的幽暗角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风貌。
商木,它出土时,我们还习惯称它为阴沉木。后经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碳十四实验室测定,系夏商时代的古物,距今已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这株珍贵古木的出土,为研究古蜀国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每当我带着远方的朋友踏入这片土地,总会不由自主地引领他们走向二王庙的后山坡,那里,商木静静地守候着,仿佛在等待着每一个愿意倾听它故事的人。我会骄傲地向他们介绍:“看,这商木,就出土于我的老家。”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敬畏,因为我知道,这不仅是一块木头的故事,更是乃至整个都江堰文化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商木的出土,不仅让普星社区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笔,更为村民们的生活平添了几分色彩。在普星社区,老一辈的人都能讲出些关于商木的故事。父辈们用简陋的工具,肩扛手推,将商木的残片运往文管所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的他们,或许并未意识到这一举动背后的意义,但那份对家乡的热爱与责任,却如同商木一般,坚韧而深沉。而那个因看“小电影”而引发的笑谈,更是成为了村里茶余饭后的温馨回忆,让这份厚重的历史感多了几分轻松与趣味。当时,聚源公社选出七大队的精壮劳动力,用架架车拉、鸡公车推,把分割的阴沉木运到灌县文管所。在办交接手续时,工作人员把黑白电视放起,让大伙儿看。那时父辈们只知道坝坝电影,完全不知道这叫电视机。回到村里,大伙炫了好多年看过“小电影”的特殊待遇。
如今,我已成长为普星社区走出的第一位记者,再次走进文管所,与考古专家卞再彬老师的对话,让我对商木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当年能够整体挖掘,建立博物馆,那将是何等的壮举!但历史没有如果,留下的只有遗憾与憧憬。不过,这份遗憾也激励着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保护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文化遗产。
商木的出土地离我家仅仅只有300米的直线距离。我家院子中有棵百年金丝楠木,我不禁遐想联翩。或许,它与商木之间,真的存在着某种神奇的联系,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与传说。而我,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将永远铭记这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用心去感受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温暖与力量。
商木,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深埋于地下的故事,那些流传于民间的传说,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去挖掘、去传承、去守护。
乡村的振兴
在那片被古老都江堰水系滋养的土地上,我的普星社区,一个仿佛从夏商时代走来的原生态村落,如今正焕发着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这里,是我心中那幅最动人的田园诗画,是我笔下无数次流淌的向阳宝典。
初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都江堰城区的边缘,我便知道,是时候再次探访那片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普星社区。驱车沿着沙西线缓缓前行,不过几百米的距离,城市的喧嚣便悄然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宁静与祥和。这里是离城市不远的一方净土,却仿佛与世隔绝,保留着最质朴的乡村风情。
走进普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历经千年洗礼的柏木河。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它不仅是都江堰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据《成都市志·水利志》和《灌县志》记载,柏木河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它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普星人。沿着河岸漫步,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厚重与宁静。
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每一寸都散发着勃勃生机。耕地1879亩,园地600余亩,小麦、油菜、蔬菜……各种作物在这里茁壮成长,绘就了一幅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普星社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腾退低效果木,恢复粮食种植,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3年,社区推进了55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套修建了近万米的沟渠和2.3公里的机耕作业道路,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在田间地头,我感受到了那份来自土地的质朴与坚韧。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晨光中若隐若现,他们或弯腰耕作,或驾驶着现代化的农机设备,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我知道,这份喜悦不仅仅来源于丰收的果实,更来源于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责任。
除了传统的粮油作物种植,普星社区还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起了特色农业产业。祥宏园艺场,这个都江堰市规模较大的兰花种植基地,便是我此行的重要探访地之一。走进园艺场,一股清新的花香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兰花大棚。春剑、春兰、蕙兰……各种兰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园艺场负责人告诉我,他们拥有多年的种植经验和稳定的销售渠道,但未来仍希望引进更多兰花品种,扩大市场影响力,让这份来自普星的芬芳飘得更远。
而另一家农业企业——都江堰市稻千浪农业有限公司,则以其优质的稻米产品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300亩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上,稻浪翻滚,金黄一片。稻千浪大米以其米质上乘、色泽晶莹、口感软糯而著称,是消费者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畅通销售渠道,完善产业链,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都江堰的“舌尖上的幸福”。
在普星社区,我还遇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我的父亲,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农,他一生与土地为伴,见证了普星从贫穷落后到乡村振兴的华丽转身。父亲说,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他还是愿意每天到田里去走走看看,因为那里有他的根,有他的魂。还有那些年轻的创业者们,他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梦想回到家乡,用科技和创新为传统农业插上翅膀,让普星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站在普星社区的高处眺望远方,我看到的是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这里水更绿了,天更蓝了;这里不仅有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更有梦想与希望的璀璨绽放。我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和政策的精准施策;离不开村民们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奋斗;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回望来时路,普星社区已经走过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展望未来路,普星社区将继续秉持初心使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而我,也将继续用我的笔和心去记录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故事、每一份感动。因为我知道,普星社区不仅是我心中的向阳宝典,更是无数人心中的那片美好家园。
普星社区,我的魂处与荣光,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文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