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4-06/05/015491.html

等待处理…

端午将至粽香浓 传统手工制作忙

点击量:26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传承千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粽子是端午节文化的物质载体。节日是纽带,连接着传统与现代、过去和未来,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世代人民,成为民众安顿个体精神、休憩心灵的重要“节”点。

又是一年端午至,又是一年粽飘香。都江堰九籽粽年轻的“当家人”赵勤再度创新,推出养生、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品,目前订单已纷至沓来,公司正加班加点备货忙。

浓情端午与“粽”不同

“今年,我们开发了竹筒粽、紫米粽、大黄米粽、梅干芽菜剁椒排骨粽等几个新品,口感更丰富,其中紫米和大黄米养生,符合当下健康选择。”近日,刚到达位于奎光西街24号的“九籽粽”,一见面,赵勤就迫不及待带领记者参观现场,推荐新品,一张娃娃脸上满是笑意。

现场,工人将高约10厘米、直径约6厘米的空心竹筒清洗干净,用刀锤将竹筒从中剖开,划至大约一半的位置,底部用粽叶封口棉线缠紧,再将备好的豌豆腊肉或是蛋黄五花肉装入竹筒中,以粽叶包裹封口缠绕,一个完整的竹筒粽就做好了。

赵勤介绍,竹筒粽是借鉴竹筒饭的创意而成。竹子选用都江堰本地的楠竹,经过清洗、加工、打磨、去除内核、高温消毒后才能使用。之所以要划一刀,也是经过反复试验得出的经验。“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不划一刀容易煮爆。”赵勤说,竹筒粽的煮制时间虽然是普通粽子的3倍,但味道更清香。记者打开一个竹筒蛋黄五花粽,经过时间的熬煮,蛋黄的细腻、五花肉的油气和大米浑然一体,混杂着竹香、粽叶香,其味道格外清新,口感细腻回味绵长。

“紫米的功效主要是补气养血,养脾和胃。紫米搭配糯米,营养丰富的同时又考虑了口感;大黄米粽营养价值比谷类高,且促进肠胃蠕动;而梅干芽菜剁椒排骨粽则是复合味型。”赵勤介绍,自己主打的还是川味粽,展现川味的麻辣鲜香。她在工艺、选材上不断摸索,在还原粽子本味推陈出新,制作符合大众口味的新产品。不少美食博主专程探店视频宣传,酒店、企业寻求品牌合作,店铺还常年为几所学校供应早餐。

“今年,大家的订单都来得比较早,我们从5月初就开始忙碌。目前每天有20个工人包粽子,每天大约卖出1万个。再过几天,人手要增加一倍。”赵勤说,目前,她手机接单、线下购买已应接不暇。

传承手艺 抚慰乡愁

为何与客户保持了如此高的黏性,还不断根据高端客户的需求做出改变和创新?赵勤身上承担着家族的荣誉和责任。

赵勤家包粽子的手艺要追溯到奶奶那辈。曾经节假日,家里会把粽子分送给亲友,随着口碑的反馈,1993年姑姑开店做生意,由此一大家人一年四季专营粽子。通过三代人的努力,2018年接力棒交到了30岁的赵勤手中,公司化运作,注册“菁城”品牌,2019年、2022年获得成都市电视台、四川省电视台“都江堰十大名小吃”荣誉称号。

从绘画艺术行业转身到烟火气的家族企业,赵勤不断学习、探索,身上兼具了敏锐的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好米出好粽。”赵勤说,选择优质的原材料是关键。九籽粽选用的是五常大米,腊肉则是自家做的,每年都送检测。菠萝枸杞粽里的枸杞来自青海;蛋黄挑选的是油翻沙品类;排骨粽则精选上等精排……多年的用料经验,也让赵勤练就了“火眼金睛”,亲测、品尝,只有过了自己这一关,才能投入使用。

赵勤店里,除了自家姑姑、姨妈等,还有上了年纪的嬢嬢们,他们经验丰富,练就了“一把准”的本领,保证每个粽子分量、馅料配比正好,不漏米、不松线。所以九籽粽每类粽子的克重都可以保证,且公示上墙。

在包装间,戴着帽子、围着围裙的嬢嬢们一字排开忙碌工作。抽两片粽叶叠加,折出三角,再填入糯米、肉等,粽叶下折,翻转系绳……不过半分来钟,一个个饱满漂亮的粽子就在大家的手中闪亮登场。“包粽子可以用机械代替吗?”赵勤说,她考察了国内著名的五芳斋粽子,也只能实现部分机械,因为每一片粽叶都不一样,不同馅料需要不一样的松紧度,复杂的裹粽方式以及捆扎方式,让机器无力发挥。对此,赵勤笑说:“大家常开玩笑,每一颗粽子的灵魂,除了秘方配料外,就在于包粽子的人身上。”

“让邻里街坊能够随时吃到熟悉味道的粽子,让都江堰味道香飘万里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赵勤说道。谈话间,观江社区居民董孃孃前来购买粽子礼盒,她需要40多盒送给亲朋好友。董孃告诉记者:“我们在这儿买了几年了,口味多、口感好,自己和亲戚朋友都爱吃,怕到时候打挤,所以今天就提前来买了。”

龙“粽”登场、一举高“粽”、“粽”游四海……今年,赵勤采用了多款礼盒包装,其美好寓意给顾客送去祝福吉祥。靠着口口相传,九籽粽寄往西藏、北京、广州甚至台湾等地,万水千山总是情,一枚枚小小的粽子跨越万水千山,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抚慰更多人的乡愁。(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挺膺担当 建功“五大新城”建设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