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有灵魂的水。”第一次听到一个酒客如是说。有如惊艳,心跳之余,忍不住再三回顾。
欧阳修在其名篇《醉翁亭记》中写道:“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自古至今,水之于酒就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较之其它的物质,水原本就更具有一份性灵:剔透、晶莹、活泼、流漾,随物赋形,却不落什么形迹,灵黠妩媚之极。水,已然是灵,那么酒,岂不是灵魂之中的灵魂?
不如这样说吧,在灵魂之属的种种美丽中,酒的迷人在于一份“风情”。酒,拥有水的风情。再想下去,酒很浪漫,很飞扬,很奔放,倒真让人牵牵恋恋。因为酒是万种风情的尤物,所以,古人张潮会说:“春风如酒。”春天的一阵风,启封的一坛酒,早已有了无数的芬芳弥漫、精灵飞舞,是柔媚又沉醉的一份迷人。
其实,酒之于我,好感并不仅仅来自口腹脾胃,因而,独酌孤饮未曾经验。呵呵,我之所以眷眷依恋于酒,无非是因为:有酒,便有朋有伴,有典有故,因而可以无休止地延伸开去;于是,生命便酣畅饱满了,情境也慷慨宽绰了。于是乎,便觉得自己就是太白,自己就是东坡;自己就是那晃漾的一掬清花亮水,自己就是那扑鼻的一缕气息……我只是我,肉眼凡胎,结庐在人境,却是深深羡慕着广阔的天地,丰富的人和物。
作为一个成都人,我常为家乡丰饶的物产感到特别的自豪和骄傲。别的且不说,以酒而言,作为四川省非遗项目的“郫筒酒”,便出产在友爱镇这田野环绕、阡陌纵横的一处酒香弥漫、茂林修竹的院落中。院外的翠竹上方,更是高悬着一幅古意盎然,在微风中轻扬着蓝色布幡的“郫筒酒”酒招。
“郫筒酒”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从悠远的历史中走来,早已是酒中的精英,早已超越古朴的时间和寂寞的空间,向世人散发出缕缕迷人的馨香。从唐代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终于孕育出流誉华夏的名酒——“郫筒春酿”。而“春”这个称呼,则是唐代人对酒的一种雅称。
这迷醉了唐、宋两朝一千多年时光的“郫筒春酿”,是如此的经久弥香。缘何有此长久不衰的魅力?首先就是因为它独特的盛酒器材。
唐人张周封在《华阳风俗录》中详细记载了郫筒酒与竹子的关系:“郫县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由此可知,郫筒的“筒”,正是保存酒的一个竹节,这竹节充满了浓郁的郫都乡村特色和风情。
郫都的先祖们是如此善于从大自然中采撷。采用当地盛产的竹子,用来存贮下那令人心醉神迷的玉液琼浆,让人们得以在艰辛的人世间找到与自己相伴的一方天地,慰藉心灵,安顿灵魂,释放出生命的激情。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难怪李商隐会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杜工部蜀中离席》诗中发出如此的慨叹。
郫都本为古蜀国都城,境内河道纵横,八河并流,丰沛的水源为“郫筒酒”提供了优质的水质,让酒的酿造尽可以在水质上精心挑选。并且,这里的农家院落,四周翠竹如海,随处可见慈竹、斑竹、楠竹等挺拔的身影。那些矫健如龙、品质刚健的楠竹,正可以尽情把天下的美酒装入腹中。所以,“郫筒酒”不仅仅指它那被水的形状所包裹的火焰般的灵魂,也指那二尺以上,留一竹节为底,雕刻着不同花鸟鱼虫或四季农耕图案,或朱或黑或本色的花纹竹筒。以时光为酒池,用巧手夺天工,酿得春酿醉天下。可以想象,人生苦短,当一个盛满美酒、筒身雕刻花纹,涂着红黑二色,身段修长的竹筒置于眼前时,那竹筒之美,怎不让人深深迷恋?当面对这楠竹倾情盛装的郫筒酒,以及散发着天然竹香的酒筒之时,人们内心的激情该是如何激动和渴望?所有的诗情,一定会借着酒香奔涌而出。所以,古人言“郫筒春酿”就是人间的玉液琼浆,一点儿也不为过。
据史书记载:公元762年7月,徐知道占据成都叛乱,杜甫被迫离开草堂,到梓州、阆州避难。公元764年,严武重新镇蜀,邀请杜甫重返成都。在回成都的路上,杜甫难掩喜悦之情,迫不及待地思念起成都的美食来,忍不住行吟道:“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书札待潜夫。”
“郫筒春酿”曾经让陆游如痴如狂。每年春天,当酒香弥漫在川西坝子上空时,他就开始在天地之间大呼小叫,一杯刚尽,又倾进一杯,哪怕是典当了衣服也要一醉方休:“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我想:人生就应该像陆游这样豪放、旷达,敢于真情表露,一手端着酒杯,一手紧握着一卷自己喜爱的诗书,再旁若无人地迎风高诵,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那是何等让人羡慕的快意人生啊!
岂止是陆游,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郫筒酒”曾经迷醉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对于“郫筒酒”,苏东坡也慨叹道:“所恨巴山君未见,他年携手醉郫筒。”另一个为郫筒酒独特的滋味所倾倒的文人,便是江南才子袁枚。他在《随园食单》里说:“郫筒酒,清冽彻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袁枚其实酒量有限,比起饮酒来,他更爱戏剧、美食、美人和筑造园林,然而郫筒酒却让他多次沉醉畅饮:“余七饮郫筒,惟杨笠湖刺史木箄上所带为佳。”
……
饮酒于嘉陵江畔是父母的家常话题之一。大后方的四川,山城的烽火岁月,酒店、茶肆、警报、街头剧……我每每向往那个动荡而伟大的时代,更爱想象年轻未婚的父母是怎样闲适地坐在江边吊脚楼的酒店里,打上一壶“郫筒酒”,在窗边读一卷书,剥一碟落花生,再看一看江中的点点帆影、翩翩鸥鸟和诱人的风景……这样的饮酒经验乃人生一大快事,可以藏诸于岁月,藏诸于浓密的相思环拥中。
现在,绿藤为墙的房屋是我心头的另一座圣殿。每次叩访,总是满怀“弟子谨受教”的一份虔诚,而挥手告辞时,又总是多了一些家居日常的温暖亲切,以及崭新的感悟。
话题可以从老师庭院内的花木谈起。
从爱落叶的梧桐说到重庆,谈到江津白沙的著名爱国白屋诗人吴芳吉,和喜好将烈酒倒入大斗碗里,一边划拳、猜子儿,一边豪饮的江津人。西向的草屋对面栽满了成群的芭蕉,山上有桔三千,梅三百……还有一条七里香开满的小径,真是美极了。时间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
春天的一个黄昏,我临时匆匆造访。那日,天气突然出奇地暖起来,我一踏进老师的书斋兼客厅,就感觉出繁茂与浓密的一系列活色生香——许多盆景与瓶插的鲜花绿叶。是师母的生日吧!师母笑着要我陪老师喝杯酒。正说话间,老师活泼的孙子已经攀上了书桌,边说:“我知道,爷爷最爱喝郫筒酒。”说时迟,那时快,好端端的一瓶酒正好倾跌在桌面……小家伙忙用双手抢救流逸的醉人琼浆,酒瓶是被奶奶扶正的,而酒呢?酒沾满了一双小手,小家伙忙把手指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吸吮着,一边又忙不迭继续浸染剩余在桌面上的酒。这出奇制胜的饮酒招式和他的壁虎功一样,如清风明月般来去自如。“啧——啧——啧”,那咂嘴声分明在炫耀“郫筒酒”的美味。
“你有很深的酒窝呀!那你酒量很大哟!告诉我,能喝多少?”我真是不能抗拒眼前这最酣畅、最生动的生命写照,又忍不住想逗弄一下他。小小孩儿,让我想起花果山,那个隐藏在水帘后的洞天福地,瀑布飞泉间,一群活泼的子民,跳树攀枝,寻花觅果,赶蜻蜒,扯葛藤,吃仙花、仙果,又大盒小碗地喝酒……
“喝很多很多……”从书桌上跳下,转瞬间,小小身影又奔窜到另一片天地了。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师母笑吟吟地斟满酒杯:“来,来,喝下这杯酒。人生难得几回醉,更难得的是这‘郫筒酒’,难得这种身心主客体相交的真正的‘醉’的机缘。”
哦,春风已绿了大地,那万紫千红的春天正迎面走来。“郫筒酒”是诗,是歌;“郫筒酒”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深蕴。多么美好的酒啊!我仿佛又闻到了那扑鼻的酒香,听到了祖国铿锵前进的脚步声。我忍不住拿出一瓶珍藏了许久的“郫筒酒”,向着东方高高举起酒杯:祝福祖国更加美好,祝福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李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