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4-04/29/015694.html

等待处理…

海云社区

海云社区

点击量:17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走在吴塘村和海云村新合并成的聚源镇海云社区的绿道上,你有一种特别放松惬意的感觉。那绿道中间飘逸的蓝绿黄三条标志性线条,无不时刻提示着你,你现在就行走在绿茵环绕、静谧诱人的环保路上。绿道就像彩色的缎带,斜挎在海云社区的肩上,既是对海云社区环保的褒奖,同时也是海云社区未来发展的一种责任。

距聚源镇崇义场大街二、三公里的海云社区,和周围热闹的情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里更安静,更适合游客在宜人的林荫下发呆。走马河从中蜿蜓流过,绿道在海云社区里绕行数里。笔直的排水渠旁,行道树下三米左右宽的水泥道,已非旧时的泥巴路。它把阡阡陌陌宽窄不一的水泥路连在了一起,新农村再也没有我们记忆中的泥泞。

海云社区之名沿革于此地界上曾经的海云寺,每年春天热闹纷繁的海云寺庙会犹在眼前,但让人怀念的海云寺却走失在了岁月迷茫的十字街头。长长的地方文化历史垒成的海云寺庙会虽已不存,但路边大娘的虔诚待客、挖地大爷的朴素微笑,不就是庙会文化里长出来的吗?!

正如海云社区党委书记刘刚所言,海云社区5058名村民,无时无刻都在传承着前辈积德行善的良行。一代效仿一代,一辈崇尚一辈,把刻在海云社区村民骨子里尊老爱幼的孝道文化传承下去,把生存中有带头的就有断尾的团结文化传承下去。

村舍的房前屋后,林盘和田边地角,远远望去,手巧的人家都种上了有模有样的苗木。刘刚介绍他自己就是传承上辈种植花卉苗木的带头人,不但要带头响应国家号召,在涉农社区种好粮食;同时也要利用好农田以外的空闲地,做好社区传统的苗木花卉产业,把村民增收添富作为社区的头等大事,让海云社区现有以农业劳动和旅游业为主要收入的4100名村民,在人均年收入2万元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哪怕是增收慢一点、少一点,也要在符合当下党中央、国务院政策的基础上,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特色农业的带头人余建带我们参观了他的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这几十亩种了10多年的猕猴桃基地已然成熟,我们目之所及的苗架疏密有致,整个种植基地生态环保充满生机,挂满果实的藤蔓提前把今年的丰收展现在了社区的田野里。按余建所说每亩毛收入以3万元计,可以想像海云社区未来的特色农业发展前景。

在海云社区5.75平方千米的地界上,那6071亩耕地就是整个社区村民的最大公约数。既要保证好国家要求的粮油种植指标,又要促进特色农业的正常发展。两者的平衡给海云社区现任领导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工作沉下去,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把工作的研究放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去,把工作的总结放在村民喜获丰收的庆祝中去,让村民在整治环境优化社区的实际行动中得到实惠,让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丽,让村民更舒心。

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一定与这个地方经年形成的地方文化相关。历来民间讲究耕读传家,只要地方上有一、两家出现因读书改变家庭和个人命运的事例,就一定会带动周围人的效仿,这样也就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家族内或邻里间的争相学习,从而在地方上形成一种学习氛围,海云社区就有这样的文化底蕴。出生于海云社区的蔡连炳,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2004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生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无数,现在已退休在海云社区的老家。像他这样的海云人,一定会给海云社区未来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以他为代表的海云社区的知识人,一定是海云社区明天会更好的底色。

由此我又想到了从海云社区走出去的廖平,他大学毕业后在都江堰管理局做了工程技术管理干部。在此期间他还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用海云社区传承的耕读文化成就了自己的一生,在都江堰绘画界乃至全国绘画界名动一时。他不但传承了海云社区的耕读文化,更进一步染深了地方文化的底色。

海云社区地界上的紫阳桥,还有那充滿神秘色彩的邓家老宅等,这些文化遗存无不在述说着海云社区地方文化的存续,这些地方文化将在海云社区不断持续发展的明天,散发出应有的光辉。(谢家发 文/资料 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