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都江堰水沃西川,
人到开时涌两边;
喜看杩槎频拆处,
欢声雷动说耕田。
延续2000多年的都江堰放水节,是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俗类项目。源于4000多年前就形成的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对江水的祭祀。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以前,古蜀人苦于岷江丰水时川西平原泛滥成灾,枯水时又干旱无水灌溉。据《尚书·禹贡》记载,为了治理川西平原的水害,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舆地记胜》说“汶川实神禹所生之地,禹之导江,由岷山以施工。”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古人往往把无法解释和不能驾驭的自然现象,用神话和巫术的形式予以解释和对待,由此产生了岷江有江神为怪的传说,并形成祭祀江水和对江神进行巫蛊厌胜的习俗。《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修建都江堰时,为了尊重和顺应古蜀人的文化习俗,“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 珪壁沉溃。”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岷江水害得到彻底治理,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人们的认知角度有了质的变化,从敬畏鬼神逐步转为对科学的认知,转而感恩于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功绩。从汉代石刻李冰神像的铭文看,在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在都江堰渠首的江边,就已经修建有专祀李冰的庙宇。《灌县乡土志》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祀李冰,络绎不绝。”
古代蜀人体验到李冰巧妙利用地形、水脉、山势,因势利导,凿开宝瓶口,修建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都江堰,给川西平原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为了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永续利用,遵循李冰“深淘滩、低作堰”的科学原理和治水规则,每年对都江堰渠首及内江进行大规模的岁修。岁修利用冬季枯水季节和农闲时期,用杩槎竹笼截断内江河水,岁修后来年进入春耕生产的清明节时,举行岁修竣工和祭祀李冰典礼,拆除堵水的杩槎和竹笼,放水入内江,形成岁时节令民俗活动,这就是古代所称的“开水节”,也即现在的“放水节”。
都江堰放水节是由多项民俗活动构成的文化空间,但汉至宋以前,岁修完成以后的放外江水入内江,对李冰的春秋祭祀还没有明确把每年三月春耕季节开堰放水融合在一起,直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正式确定三月清明为“开水节”。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这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展现出来的,而不是以物质形态直观展示,即以节庆形式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被称为文化空间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江堰放水节就符合这一特征。都江堰放水节,在内容上和价值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放水节主要由5方面内容的构成:
其一是祭祀民俗。在清明节这天,由官方举办,并由省级主要官员主持,在伏龙观和二ssss王庙隆重举行祭祀李冰的活动。这是都江堰放水节的核心内容。3000年前就形成的中华民族对先贤英雄烈士的追缅祭祀,在《礼记·祭法》中明确规定,享受国家祭祀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之一,即“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李冰修筑都江堰,彻底根治了古蜀几千年未治好的水患,并缔造出一个天府之国,这是“御大灾”的奇功,无愧于接受人民追缅勋绩以少牢礼祭祀的待遇,这种对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先贤英烈“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隆重祭祀,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其二是具有生产民俗性质的砍杩槎放水,这也是都江堰放水节的主要内容。根据外江出土的一方刻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的记事碑记载,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岁修制度,并由此形成了既是生产环节,又具有庆祝表演性质的砍杩槎放水活动,集中体现了水在农耕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一年农作物的丰欠。由于其展现出江水奔涌入内江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引起等候开水群众“欢声雷动”。
其三是“打水脑壳”。江水涌入内江,人们拿着竹竿或扔出小石子追着水头打水。边打边告诫江水:“要安流顺轨,不要冲毁堤堰,不要冲毁庄稼……”旧时参与祭祀开水的官员,则立即骑马坐轿奔回成都,一定要先于水头到达成都前回到成都,不然来年水不够用。这是古蜀巫文化传承下来的巫蛊习俗中的厌胜法(又叫压胜法)民间信仰行为,寄托着人们对水患的心理对抗,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
其四是“清明会”,是一种商业民俗,“放水节”意味着川西平原进入了农业生产的大忙季节,因此,在放水节期间要举办3至5天的以买卖农具、作物种子及生活用品的集市贸易活动。
其五是清明节的踏青春游活动。清明节既是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节气,又是传统的由古代“寒食节”形成的祭奠亡者和踏青春游的时间节点。人们往往在参加放水节的同时开展春游活动。
都江堰放水节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具有传承与保护价值:
历史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但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至今仍在发挥功能的已运行2000多年的水利设施,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科技的结晶,它的历史价值直观地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大禹治水以来水利文化史的连续性,再现了作为农耕文化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具有特定环境的民族民间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农耕文化社会行为、生产行为的历史物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水利文化历史,研究川西平原农耕文明发展历史都具有杰出的价值。
文化价值
都江堰放水节提供的文化信息是多方面的,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的意义在于不但在保留大量祭祀习俗的同时,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崇尚先贤英雄,崇德报恩(二王庙古代称为崇德庙)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弘扬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岁修工程所展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运用先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人文精神,其文化穿透力已跨越2000多年,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川西平原的生产和生活观念,形成今天四川人科学求实、顺应自然、和谐包容、自在乐观的科学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出都江堰的文化价值。
科学价值
除历史和文化价值外,都江堰放水节是依托都江堰水利工程传承下来的。除都江堰展现的如无坝引水、自流灌溉、自成体系等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工程学、力学、数学科技水平外,放水节展现的岁修工程,如埋放卧铁规定淘滩深度,设置水则,使用杩槎、竹笼截水等具体的工程工艺技术,也有独特的科技含量和很高的科技水平。对于研究川西平原的水文、物候、贸易、农作物栽培技术、竹木工艺技术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蒋永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