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进入辰龙之年,人们互致祝福吉言,难免会提到“龙”。到底龙为何物?要细说清楚,却非易事。
反迷信斗士王充见东汉世俗将龙画作“马首蛇尾”之状,便结合《韩非子》“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等文献记载,认为龙乃“马、蛇之类”。《尔雅》曰“马高八尺为龙”,解梦者云“蛇者,龙也”(详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诸如此类,似乎皆可佐证王充的推论。
龙,竟然就是近在眼前的寻常物种?商周卜辞中有“见龙”“祭龙”“获龙”的记录,《周易》曰“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左传》称“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庄子》写“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足见龙的确曾是真实可感之物。
甲骨文、金文里的“龙”虽有字形上的种种差异,但和同时期青铜器上龙的纹饰一样,亦可分为无足与有足两大类型:无足型龙跟蛇的形象确实极为近似,只是比普通的蛇头顶上多了一个“角”或“冠”;有足型龙则与鳄鱼、蜥蜴的样子非常相像,也只多了一个“冠”或“角”。
浩瀚古籍之内,也不乏这两种类型的对应性描述。
先看无足型。《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周易·系辞传》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史记·外戚世家》西汉褚少孙引《传》曰:“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彭蠡小龙“常游舟楫间,与常蛇无辨,但蛇行必蜿蜒,而此乃直行,江人常以此辨之。”龙蛇常常并举,是因为它俩太相似、太容易混淆,汉语成语谓之“龙蛇混杂”,如今民间仍把蛇称作龙、小龙、老龙甚至龙王(参看《民间文艺季刊》总第27期《奉化龙俗调查》)。而普通柬埔寨人分辨蛇与龙,会看它有无牙齿,有一整排像人牙的便是龙。
再看有足型。《淮南子·精神》:禹“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许慎注:“蝘蜓,蜥蜴也,或曰守宫也,东方朔射覆对武帝曰‘谓为龙无有角,谓为蛇而有足,骙骙脉脉喜缘壁,非守宫,当蜥蜴’是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亦云:“蝘,在壁曰蝘蜓,在草曰蜥易。”现代生物学之蝘蜓指蜥蜴类石龙子科的一种卵胎生爬行动物“铜石龙子”。唐代韦绚《戎幕闲谈》:“茅山龙池中,其龙如蜥蜴而五色。”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鼍“形如龙大……既是龙类”。宋代蔡绦《铁围山丛谈》:“崇宁中,淮水暴涨,而汴口樯舟不能进。一日昧爽,小龙者出运纲之舟尾,有柁工之妇不识也,谓是蜥蜴。”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鱼龙》:“鳄鱼大者如船,有四脚,绝类龙,特无角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蜥蜴的别名有“石龙子”等,民间又把石龙子叫作“四脚蛇”。
综上可见,龙之与蛇,龙之与蜥蜴、鳄鱼,皆有形态乃至习性上的相似性。甘肃甘谷西坪出土的那件享誉世界的国宝级“爬行动物纹彩陶瓶”(此命名见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关于这动物究竟是啥,即有龙、蜥蜴、蝾螈、鲵鱼诸说,而笔者曾根据其形象正可与《山海经》“人面蛇身,尾交首上”云云对照,乃断其为蛇,又根据《山海经》岷江“多鼍”等记载考证李冰所伏之龙乃是鼍(扬子鳄)。
当然,无论虚实,无论如何,在更多人的心目中乃至超市的节日装饰中,龙还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九不像”,正如十二生肖,早已是不可动摇的全民记忆。(林赶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