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具有源远流长的楹联文化,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由花蕊夫人与后蜀主孟昶共同撰写,还有“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太守祠”等经典楹联……如今,都江堰、青城山景区,随处可见意境高远、文采斐然的佳联妙墨。
今年73岁的刘远馨是市楹联协会法人、副会长。协会自1989年成立以来已连续出版《都江堰春联》刊物35期,收集楹联6万余条。在做好协会工作的同时,刘远馨还潜心西夏文书法写作,曾荣获“一带一路”书画艺术全国大奖赛金奖。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女性执着于传统文化传播的铿锵“她力量”。
创作楹联为城市添彩
3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灌口街道太平社区某小区寻访刘远馨,她把位于一楼的家分区为工作室、装裱室。每天上午,她多在接待来访文友,与大家茶会交流。一见面,她爽朗的笑声就没有停过,乐观的性格加上勤于学习,让她保持了年轻态。
说起都江堰楹联文化发展现状,刘远馨娓娓道来。1989年,市楹联协会成立,政协原文史研究员万天银担任协会会长。在他的主持及协会会员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中国对联集成四川卷·都江堰分卷》出版;2007年,在中国楹联学会和四川省楹联学会的大力支持下,都江堰市拉开了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的序幕,面向海内外征集到了1400多位联家的25000多副对联。其中许多来稿对仗工稳、立意新颖、意境高远,为都江堰市打造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增添了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2008年4月,都江堰获评全国“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并被授牌。
刘远馨2005年加入楹联协会,2011年当选法人代表、副会长,期间她发动全市楹联界创作了许多有关都江堰旅游城市宣传、文明城市创建方面的楹联作品,与市书法家协会共同组织楹联创作,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她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专长,经常义务指导楹联爱好者如何写好楹联,鼓励联友们参加征联比赛,她常说:“付出就是收获,大家一起进步。”
“将对联书写张贴,或者镌刻制作悬挂到楹柱上,故称楹联。一般人们称对联,以楹联作为代表形式,故楹联也可以作为对联的代名词。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张贴春联,在文化的氛围中喜气洋洋地迎接新的一年,所以,楹联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刘远馨介绍,从古至今,每一副对联里都饱含创作者的深厚思想内容。如宋代大儒朱熹曾写下“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的对联,意在表达其家国情怀。
“在审美趣味上,楹联进入现代普通民众的生活,多是以对对子来实现的。”刘远馨表示,老友乐享康养生活的同时,日常不妨多对一些对子,写联既训练逻辑思维,也可以抒发内在情怀。
研究西夏文颇有建树
刘远馨家学渊源,爷爷是清末秀才,曾做过甘肃文县的县长。父亲也爱好书法,因为耳濡目染,刘远馨除爱好文学外更爱好书法艺术研究,擅长篆体、甲骨文、金文、汉简、草篆与西夏文书法。自2006年机缘巧合下接触西夏文,她便开始刻苦钻研,且颇有建树。
在她的工作室里,悬挂的西夏文书法作品方正刚劲、淳朴厚重、气韵贯通、自成风貌。近年来,她的作品先后被二王庙、文庙、都江堰中学等单位收藏。她本人及作品受到四川省羌协会的大力重视,作品《百羌图》《西夏羌歌》更是精品,被世界申遗专家张善云称为“西夏文书法家都江堰第一人”。2018年,在参加“一带一路”书画艺术全国大奖赛中,她的西夏文作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获得金奖。
据了解,西夏文黯然沉睡一千多年。而现代,随着西夏文献的出土和学术研究的展开,西夏文正逐渐褪去神秘光晕,成为解读西夏乃至一段中国历史的钥匙。在写好书法的同时,刘远馨还前往宁夏银川寻访西夏文物遗存,走访北京等地的科研机构,访问工作在西夏研究第一线的学者,了解西夏文研究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契机。在她的笔下,这种神秘的文字展现出了迷人的魅力,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西夏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当天采访时,遇上柳风农民诗社副社长刘宗德来访,作为刘远馨多年的好友,刘宗德给出这样的评价:“刘远馨非常刻苦努力,勤于创作,诗词书法俱佳。”现场,他还即兴赋诗赠予刘远馨:联对仗精工载入笺,桑榆景往返砚当田。
岁月不居,热爱可抵漫长。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研究者,刘远馨表示,今后,她将继续推广楹联文化和西夏文书法,不断精进探索,希望有更多的爱好者加入进来,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本报记者 缪英 王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