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4-01/10/015036.html

等待处理…

文旅融合赋能 绘就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建设新画卷

点击量:191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抓项目建设、优化产品供给、深耕文旅融合……2023年,都江堰市不断依托“三遗之城”世界级资源优势,探索以世界遗产赋能的文旅融合之路。一系列创新性举措有效推动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味儿十足的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新现象频频出圈,“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集聚起更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推动着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建设步伐不断向前迈进。

聚焦消费复苏 营造多元消费场景

因清凉宜人的“天时”,因山水交融城市美学的“地利”,因巧思设计产品多元的“人和”,在疫情后的消费复苏季,都江堰成为游客们心仪的热门目的地。为何“总要来趟都江堰”?因为这里有丰富的文旅产品供给,变自然驱动为创新驱动,品类多元、特色鲜明、适销对路。都江堰景区内的“上善若水”文旅综合体便是其中之一。

仿古剧场内,游客通过40分钟的沉浸式观演深度了解都江堰。踏上“飞跃都江堰”的模拟热气球,游客可借助720°VR全景与动态视频鸟瞰都江堰水利工程。“视觉效果特别好,而且也让我们看过的人对都江堰的文化,特别是水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正如甘肃游客倪艳所说,都江堰的美在于打通了古与今,是多元持续输出的精彩。

今年以来,都江堰市不断擦亮五大IP生态旅游度假品牌,推出都江堰景区元宇宙体验“蜀守传”,打造西关口“月光宝瓶”、观凤桥“文创体验馆”“天府源老茶馆”、灌县古城天和盛世梨园文化特色街巷等全新网红商业地标,舞剧《拜水都江堰》在上海成功首演。

“我们试点建设民宿旅游服务体验新场景,新建、改造提升了闲在水云书等一批高品质网红民宿。高标准举办首届青城山登山旅游节暨登山赛、成都双遗马拉松等系列群众性活动。”据市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还运用光影技术、视觉技术等对自拍熊猫等6处景点实施灯光改造提升。“改造提升后,灌县古城、天府源蓝眼泪这些关键字在抖音、微信等媒体点赞转发量累计突破2000万次。融创雪世界入选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融创文旅城获评成都市文旅消费新业态示范区,新汇购书中心、峨山大坪等7个点位入选2023最成都·生活美学新场景。”

同时,都江堰市聚焦智慧蓉城,提升现代管理服务水平。通过升级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数据中台,构建景区大数据、全域大数据、“三遗”文化三大类数据治理闭环,有效汇聚吃住行游购娱等全产业数据,确保云在算、数在转,让数据活起来。

“今年成都大运会期间,智慧景区管理服务系统平台通过信息发布系统进行正面宣传及氛围营造,出色完成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作为大运会城市文化交流点位信息化技术保障。”市文体旅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完成“磐石有灵——都江堰石刻展”数字化提升改造,开发博物馆服务平台和语音讲解小程序,增置动态视频投影、互动投影墙、万经垂挂装置,结合XR技术,开发沉浸式展陈创新模式,现已对外开放。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一部手机游都江堰”完成在线预订功能开发。“我们与携程、同程、旅划算等5家供应商进行系统对接,实现全国旅游产品互售,动态展示商家红黑榜,快速处置游客投诉。”该负责人介绍。

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正是都江堰市让游客不仅收获了美好的旅行体验,还有有态度、有温度、最贴心的都江堰服务。

聚焦世遗转换 厚植天府文化底蕴

一方面是文旅市场的“热力”上扬,一方面是坚持以文塑旅,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时代芳华。深秋银杏披金羽,不惧霜寒暖意浓。灵岩山已摇身变成绚丽的“彩色世界”,热烈又治愈,引无数游人慕名而来。人们在争相打卡、拍照的时候会发现,身旁的灵岩寺也悄悄在修缮完成。“满山都被高大的乔木所覆盖,还有一座古韵古味的古刹矗立在旁,这样的画面真的美极了,放眼望去秋冬的韵味渲染到了极致。”成都游客王琦珂说道。

如果说世界遗产地这块金字招牌让都江堰市文旅融合发展有了充足的底气,那么扎实有效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则是都江堰市在保护与传承中砥砺前行的生动实践。2023年,都江堰市扎实开展文物保护,青城山古建筑群圆明宫修缮工程完成约40%,灵岩寺及千佛塔维修工程项目、上皇观文物维修工程(一期)均已竣工并完成初验。市文保中心负责人说:“我们还完成都江堰市博物馆石刻展改造提升并实现对外开放,都江堰市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陈列馆展陈提升改造已落实项目资金并完成项目立项,目前正在按程序开展初步设计审查。”

2023年10月27日,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人才峰荟在都江堰市举行。现场,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研究院揭牌成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受聘为名誉院长。这是都江堰市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推广以及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我们邀请单霁翔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以及遗产地、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成果和管理模式,成立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研究院,目的就是探索以人才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可行之路。”市文保中心负责人介绍。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江堰除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市内有不可移动文物31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如何让曾经的“旧时光”不断闪耀“新光芒”?都江堰市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维,大力实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效盘活沉睡商标等举措,更好地实现在活化中保护、在发展中传承。

召开都江堰市玉堂窑遗址保护和利用研讨会暨玉堂窑片区产业招引文创产品推介会,积极对接引入四川盖碗茶博物馆,筹划专项债方式筹集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博物馆建设资金。灵岩书院联合中国数字图书馆省和成都图书馆共建图书分馆和云岭悦读新空间,建设文化新地标和阅读新空间。推动非遗文化创新活态传承,完成都江堰市级首批非遗工坊申报、评选和认定;完成2022年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考核评估及上报;开展全市非遗资源普查摸底,启动都江堰市第二批非遗工坊联合申报和第九批次本土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围绕畅游成都体验非遗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项目展示、线上手工征集、非遗旅游线路发布活动12场。

协助承办第八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都江堰主题活动,组织开展都江堰市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进酒店。青城乳酒和青城传统制茶入选成都市第一批非遗工坊认定目录;青城马椅子、青城道茶、茶染等6个非遗体验场所入选第八届成都国际非遗节非遗体验基地;何飞、高尚昆等4人推荐入选全省乡村工匠名师;青城武术进校园案例评选为省级非遗推广优秀案例;青城山镇入选为成都乡村推广行动“八个一”典型。通过精品文化复原与旅游产品创新的结合,新时代古堰人文、青城气韵得以塑造。

聚焦协同发展 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都江堰市与26个国家的34个城市建立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加入世界历史都市联盟等9个国际组织;2023年1至11月,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接待境外游客约7.9万人次……一直以来,拥有世界级的文旅资源的都江堰都是四川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正是如此,都江堰市精准把握世界旅游目的地总定位,以开放营城姿态,培塑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县域旅游品牌。2023年,都江堰市不断用会议扩大对外影响,用活动汇聚四海目光,用宣传获得城市流量。先后成功举行外国使领团都江堰行、第十九届中日地方交流促进研讨会等活动,赴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精准开展对外营销,促进旅游互宣、资源共享、精品旅游线路互推等文旅合作落地。

利用成都市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建设启用都江堰景区至天府和双流国际机场都江堰城市候机楼,成立机场接泊VIP服务团队,推出票务服务、航班值机、机场巴士等国际旅游等一站式服务。联合央视拍摄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青城山——都江堰》并登陆央视国际频道,天府熊猫光影节、新春民俗表演等先后三次亮相央视频道,在CCTV-9推出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专场,关注度持续攀升。

2023年,都江堰市聚焦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邀约更多“同路人”共赴山水之约,共享发展红利。“我们联合渝川黔推出2023年线上春晚,依托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开展都江堰才艺直播实时互动。双节期间,CCTV-13新闻频道推出‘大美中国·四川都江堰’特别节目,配合人民网、新华网等30余家重点媒体持续跟踪报道都江堰市假日旅游情况。此外,我们还联合安仁古镇、金沙遗址、成都大熊猫基地、三星堆、三苏祠、西岭雪山共同签约打造‘成都都市圈精品旅游环线’,加快提升‘天府之国·安逸生活’吸引力。与自贡市大安区签署《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推动‘融圈强极’框架合作协议》,加强两地合作交流。”市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悉,2023年,都江堰市还加入天府旅游名县茶旅融合发展联盟,推动茶文化、茶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与大邑、峨眉山、重庆奉节签订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友好合作协议,参加第26届重庆都市文化旅游节暨城际旅游交易会,成功举行上海——都江堰文旅推介暨合作签约仪式。2023年12月12日,国家文旅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名单,都江堰市与青羊区、郫都区联合入选。放眼未来,都江堰市还将通过推动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建设,着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文体旅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新业态,培育形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创新品牌,推动形成串珠成链、以线带面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空间格局。真正让文旅融合赋能,绘就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建设新画卷。”

(本报记者 刘晓)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