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2/19/014936.html

等待处理…

寻找导江县

点击量:19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和许多古城一样,灌县古城(现在只恢复了一小部分)原本也是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一座城楼和一个城门。其中南面的叫做挹清楼、导江门,星移物换,楼与门早已不存,如今唯有一块宽115厘米、高56厘米、厚6.5厘米的门匾刻石展陈于都江堰市博物馆,是1962年从南门收集入库的。由左向右,其上镌有三行文字,曰:“光绪庚寅仲冬月立 导江门 邑令龙锡恩重建。”光绪庚寅即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这应该是导江门拆除前最后一次重建的时间。龙锡恩是江苏赣榆县人,光绪十五年三月特授四川灌县知县,十六年二月到任,十一月(仲冬月)重新建立了导江门。

站在挹清楼上,可以望见岷江汤汤,出了导江门,便是横跨岷江的普济桥(南桥的前身)。挹清,挹的就是岷江之清流,当然这是一种文学夸张。“岷江,一名汶江,四渎之一也。源出岷山,经茂州城下,西南至威州,又过汶川,转而东南,沿灌县过金马口,至新津与皂江水合。”康熙《四川总志》如是说。古时“岷”“汶”诸字相通,“岷江”又写作“汶江”,又称为“汶水”,而江、川、水都是一个意思,汶川县便因岷江流经其境内而得名,诚如唐代《元和郡县志》所载:“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当然,岷江也流经了都江堰境内,所谓沿灌县而过。为了便于记忆和介绍,可借鱼嘴为界,鱼嘴以上为岷江上游,鱼嘴以下则进入中游。

“导江”之名则取自《尚书·禹贡》篇“岷山导江”一句,即陆游《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一诗所谓“岷山导江书禹贡”。这江,指长江。“岷山导江”之说,早在战国以前就已存在。《山海经》记载:“岷山,江水出焉。”《荀子》亦云:“江出于?山。”这种说法一路延续下来,成为古人的通识:岷江发源于岷山,岷江是长江的上源。直至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徐霞客溯金沙江而上,到川、青等地考察,发现金沙江才是长江的上源,并写下《江源考》,首次质疑、推翻了“岷山导江”的谬论,把长江的发源地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虽然他并未找到真正的主源(沱沱河)。在漫长的历史之中,岷江虽然不是地理上的长江之源,却是文化上的长江之源。当初,司马迁亲临其境“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除了敬仰蜀守李冰而外,亦未必不为一溯江源而来。

从导江门重建上溯一千二百六十七年,即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在蜀汉时期的都安县故址之上置有“导江县”,也是取义于“岷山导江”。历宋入元,至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方才废弃。也就是说,该县治所(位于今都江堰市聚源镇导江村东)整整沿用了六百四十多年。换言之,“导江县”的历史比“灌县”的历史(公元1376—1988年)还长了三十多年。

“导江废县,在(灌)县东二十里,蜀汉置都安县。晋移县于灌口,后周县废,唐初复于灌口置盘龙县,又改曰导江。咸道十年,南诏冦卭州,定边节度使窦滂弃州走导江。宋仍为导江县,属永康军。元至元十三年,省入灌州。今为导江铺。《志》云:今县治,故导江之灌口镇也。唐开元中,置静镇军于此。贞元初,南诏、吐蕃合兵入冦,分道趋茂州,逾汶川,侵灌口。或谓军即是时所置。宋乾德四年,改为永安军,寻曰永宁军。太平兴国三年,又改为永康军。熙宁五年,废为灌口寨。九年复,即导江县,带永康军军使,隶彭州,嘉定间知军虞刚简言‘本军近接威、茂,并青城一带山水不七十里即是夷界,唐吐蕃入冦,自此途出成都距百二十里而近,其为紧切,甚于黎、雅’是也。元改军为灌州,以导江县省入。《郡志》云宋永康军治导江县,误。今治有石城,明宏治中筑。”以上是光绪《增修灌县志》的记载,已将导江县的沿革交代得八九不离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在改土时发现有条石基础(上有夯土,并杂以汉代陶器残片及砖瓦、下水道管残块)、宋代八角井等,挖出元代青瓷窖藏1个,出土龙泉窑系列青瓷器74件,采集有唐代花瓶、宋砖及其他器物残片。1986年,四川省文物普查队调查时发现了城垣、护城河遗迹100余米,并发现夯土城墙基,基内夹杂有汉陶器碎片及砖瓦残块,还发现了汉井等遗迹。可见,在唐建导江县之前,此处汉代即有聚落。

如今,在导江废县地盘之上,除了草丛中竖着一块文保碑上书“都江堰市文物保护单位 导江遗址”云云,碑侧挺立着一棵高大的、雌雄同株的千年银杏树,以及树下新落成没几年的一爿小庙“导江白果光明寺”之外,什么古物古建通通都看不见了,询问旁边的婆婆大娘,也茫然无所知。(林赶秋)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古城诗韵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