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2/15/014921.html

等待处理…

站成喀什的胡杨

点击量:345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应昔日老山前线连长所邀,利用公休假到喀什旅游。

其实旅游只是托词,看望一别三十多年的老连长才是真。因为在去年冬天就联系了他,他却婉拒说,冬天的西北边陲一片荒凉,衰草连天,没啥看头,只有等到来年七、八月份,这里遍地瓜果熟了,草原花儿开了,就连干旱沙漠中未完全枯死的胡杨,也会因一点点雨水而不屈地吐出新枝绿叶,那时来喀什,才是最好最美的时节。

老连长的声音依然像老山前线那会儿我们守猫耳洞时一样,浑厚铿锵有力同时,又是那么真挚热情。

婉拒通话完后,记忆把我拉回三十多年前的老山前线。那时连长和我们一起坚守在一线阵地,突然有一天,敌人的一发炮弹炸在洞口,将站岗的战士蒋兴龙击中,连眼球都炸了出来。那会儿,蒋兴龙意识还清醒,连长忙叫另一个战士将他背下阵地,送往卫生队抢救。

那战士二话没说,将蒋兴龙搭于肩上,深一脚浅一脚,又爬又跑地向山下卫生队奔去。在通过百米生死线暴露地段时,那战士左腿不幸中了敌人一枪,他硬是咬紧牙关,拖着流血的伤腿,一瘸一拐地将蒋兴龙送到了卫生队。

令人悲恸的是,蒋兴龙还是因伤势过重加之流血过多,在途中已失去生命体征,定格在永远的二十岁。

那战士呢,因抢救及时保住了左腿,但牺牲在他肩上的蒋兴龙,令他格外悲伤。直到凯旋回归,这名战士主动推却了可退伍回去安置工作的二等战功,只恳求评个三等功足矣。

过后,连长问那战士为何放弃二等功,可那战士说,比起蒋兴龙死在我肩上,我能活着回去,已经足够了。连长听后,触动很大。自此便立下个规矩,每逢节假日,他都要替战士站岗。

老连长在电话里说到此处,开始哽咽起来。

很快,今年七月如约见到老连长:基本模样轮廓未变,挺拔的身躯依然不失军营男子汉的风范,只是岁月的沧桑,西北边陲的寒风沙浪,在他的脸上刻满了道道皱纹。因为老山一战后,我就回到了地方。老连长却一直在军营听由祖国安排,燕赵大地、云贵高原、陇原深处……都有他深深的脚印和替士兵们站岗的身影。

连长说,这个季节是喀什旅游旺季。喀什古城的歌舞,塔县——《冰山上的来客》拍摄地,帕米尔高原上的喀拉库勒湖,还有喀什的胡杨,红其拉甫的边境口岸和哨所……

然而,尽管我专门选的周末,老连长却内疚地对我说:朝清战友,你知道,从老山前线蒋兴龙牺牲那时起,这些年,我就坚持在节假日替兵站岗,也许这是对战友蒋兴龙最好的纪念,也是部队优良传统的发扬。明天虽然也是假日,但还是雷打不动替战士站岗的日子,所以我找了地方友人陪你。按我要求,到南疆喀什,好好欣赏欣赏祖国西北边陲风光。

第二天,连长替兵站岗去了。我随地方友人,来到了帕米尔高原上的喀拉库勒湖。

资料上说,喀拉库勒湖在新疆阿克陶县西部,是一座高山冰碛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面积10多平方公里。湖水周边草木丰茂,飞鸟成群,群山叠嶂,巍峨险峻。

来到这里,我们发现,实景比资料上介绍的还要美。似乎山在身边游,水在心中涌。

我们在湖旁拍照留影的同时,和一位饱经风霜的当地柯尔克孜族守边老人聊起了天。

出生在旧中国的他对我们说,柯尔克孜族人的幸福生活,得益于这里常年驻扎的边防军人,他们固边守防的同时,还帮助我们发展生产,甚至饲养牛羊。老人说,今年冬上雪飘的日子,一个将军模样的军人,在边关查哨,路过这里,还亲自带领兵们,帮他一家找过跑丢的羊和小骆驼。我问那将军叫啥名?老人的回答,瞬间让我泪目:那就是我的昔日老连长。

找回羊和骆驼,老人一高兴,弹起随身携带的热瓦甫,和老连长及战士们一起,载歌载舞唱起了刀郞的《喀什噶尔胡杨》。

任我是三千年的成长

人世间中流浪

就算我是

喀什的胡杨

我也会仔仔细细

找寻你几个世纪

在生命轮回中找到你……

歌曲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今世无缘在一起,发誓来生化作胡杨树等待对方,因为胡杨树具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特点。

其实我的老连长,也何尝不是这样?!军旅生涯几十年,从士兵到将军,从内地到边关,从西南到西北……都把“军人的服从、祖国的安宁”作为自己崇高的使命去出色完成,命令到哪里,他就扎根在哪里。

这不,掐指一算,与家人相聚的日子,总的加起来,不超过整个时间的八分之三。想念家人了,就掏出电话,与千里之外的妻子、儿子煲一煲电话粥。

就在那天,我正和他聊当年坚守老山前线的战斗故事时,他妻子何小燕就给他来了电话,正好我在旁,老连长让我接过电话和嫂子聊聊。我接过电话,分明听见嫂子抽泣的声音,要我对连长说,少抽烟,注意身体健康。嫂子说,连长快六十岁的人了,常年在外,忽东忽西,饱经风霜,让人担心死了。

如今,他又来到西北边陲。到任不几天,就开始巡视边境线,顶风冒雪,迎风挡沙,深入大漠深处戈壁荒滩,哨所边寨……

不到半年时间,他已巡视完三分之一的大西北边境线。

最让老连长难忘的是红其拉甫哨所,矗立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是西北边陲最高的哨所。老连长第一站就选择到这里看望守哨的兵们。

老连长从哨所档案中了解到一茬又一茬兵们守边的感人故事,不禁眼圈红了。

——上世纪50年代,连队老一辈戍边人以“三峰骆驼一口锅、三根木棍搭地窝,储冰融雪当水喝”的豪迈气概,硬是在帕米尔高原扎下了根。

——年寒冬,排长何玉带领3名战士执行巡逻任务,返回途中突然遭遇暴风雪,气温陡然下降。当救援人员赶来时,只看到4座无言的“冰雕”,怀抱着钢枪,向着连队方向保持着前进的姿势。

——名外籍商人跑到国门前哨班,直接把一沓美金撂在桌上,想让官兵们“行个方便”,妄图倒腾一批禁运物资。然而,在前哨班官兵眼里,站岗执勤守的不仅是国门,还有中国军人的风骨和操守……这位商人被义正辞严地拒绝。

故事归故事,按图索骥,我们来到了红其拉甫哨所,遇见了已坚守在这里16年的边防警官谭金山。

本来老家河南已落实好了工作,可他填好复员工作表后,又撕毁了。他说,舍不得红其拉甫哨所,他怕新来的同志战友,没有他熟悉红其拉甫哨所和口岸的重要性。于是,他申请就地转业,脱下军装又穿上了边防警服。

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队里的小园子里,用温室大棚种一些绿色植物。他说,种这些绿色植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下哨换岗的边防战士能来这里看看绿色,洗洗眼球,舒畅舒畅心情。

谭金山还半打趣地对我们说,种上这些绿色植物,让大家随时来看,免得几年下来,边防战士在记忆中忘却了绿色的颜色。

去年这个时候,一个知名诗人来这里采风,无限感慨地说,这里是托举太阳脊梁的地方,绿色植物无法生长,甚至是所有生命的禁区。只有共和国的军人,凭着对祖国无限忠诚信仰,才在这里不离不弃默默守候。

但最让谭金山他们难忘的是,老连长时不时来口岸、哨所看望他们,嘘寒问暖。他清楚地记得今年春节时,老连长和大家一起在红其拉甫哨所包过年饺子的高兴劲儿……还说要像喀什的胡杨树一样,一起坚守在这里,一面挡住外来沙风,一面固守国土。

一晃,休假结束回来快一周了,在电脑上整理一堆喀什美丽风光照的同时,还被一张张驻喀什的军人守边日常工作照感动着。突然,收到老连长警卫员小王发给我的一张照片,是今年除夕大雪纷飞的冬夜,老连长荷枪实弹在哨位上站岗的照片,站姿是那样的笔直威武,正义凛然。

一动不动,似乎站成了喀什永恒的胡杨。(云朝清)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古城诗韵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