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2/12/014888.html

等待处理…

“融”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小记聚源镇桂桥社区
做好农文旅融合大文章

点击量:152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如今,我们村通过发展桂蟹、民宿、露营等产业,流转土地800余亩,村里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聚源镇桂桥社区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叶建这样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聚源镇桂桥社区积极探索乡村户外运动和特色休闲产业发展路径,将“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四种元素融合串联,秉持“以文促旅、以旅兴农、以产惠民、农文旅一体”发展理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服务水平,依托本土资源,在布点、连线、成片上整合资源系统布局,吸引农文旅项目安家落户,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的同时,助推基层社区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盘活资产促进增收 村民感受幸福生活

“快快快!又上钩了,这条鱼好大,拿抄网来……”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桂桥社区6组的阳林岛农场见到,一群钓鱼爱好者正在鱼塘边“紧张作业”。鱼塘边,还有木屋、草坪、露营基地……这里成为了晴朗冬日大家外出撒欢的好去处。

面庞黝黑,不善言谈的黎久建在桂桥社区生活了五十多年,当谈到创业的心路历程时,他娓娓道来。2010年,黎久建所经营的砖厂关停,是外出务工,还是继续在家乡发展,成为黎久建思考的事情。“作为农民的儿子,我还是舍不得家乡的土地,始终觉得家乡好。”思来想去,黎久建决定留在家乡。他积极与社区沟通对接,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支付流转土地资金后,将原来的砖厂土坑改造为鱼塘,开启了发展新局面。“当时鱼塘占地19亩,只有我和老婆两人,每天就是守着鱼塘,虽然枯燥,但是踏实。”黎久建说。

2013年,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期,社区工作人员常常组织他们前往周边成熟的乡村旅游点位,学习经验、交流做法。经过学习交流,黎久建在升级园区形象的同时,新增了餐厅,为游客提供农家菜。2017年,蟹走天下大闸蟹养殖基地落户桂桥社区,来此观蟹、钓蟹、捕蟹、品蟹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到社区的人多了,黎久建经营的鱼塘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于是他将提升改造的目光聚焦到餐饮上面。“我学习了大闸蟹、青椒鸭、柴火鸡、酸菜鱼等特色菜品制作,希望大家不仅在这里玩得开心,也能吃得畅快。”从那时起,收益便发生了变化。据了解,从前,一年经营下来会有10来万元收益,2017年后,每年会有40余万的收益。后来,每当黎久建存了些钱时,就会不断地对园区进行改造,一会是围墙,一会是草坪,一会是房屋。

2022年,露营文化兴起,黎久建与社区协商租赁近50亩流转土地,开发露营场所。所打造的营地植入特色采摘、农耕活动、户外露营、自然研学等内容,人气旺时,一天能接待近200人。扎根家乡这片土地,黎久建坚持发展产业十余年,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桂桥人,看到我们的地理条件、山山水水,我就充满干劲。”黎久建说。

此外,黎久建的农庄还为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大家纷纷表示,对于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村民王尔素告诉记者:“因为年龄偏大不适合外出务工,在这个农场打工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有收入,非常高兴。”

返乡创业筑梦乡村 乡贤打造“遛娃”乐园

“您好,请问什么时候过来,一共有多少人呢?”“我们上午就营业了,可以提供午餐,你们放心来玩。”在桂桥社区7组,返乡创业人叶红梅电话响个不停,咨询预订不断。每逢假期,她的“桂桥1号亲子园”就热闹非凡,受到市民游客热捧,经常接到市区以及周边地区的订单。

曾几何时,很多农村人的梦想是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伴随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一批批桂桥社区外地务工人员纷纷回到家乡,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中广施拳脚,大有作为,叶红梅就是其一。1994年,18岁的叶红梅外出务工,1997年至2019年,她一直在双流与丈夫一同经商,打拼多年,思乡的她逐渐有回家乡发展的念头。

今年来,在桂桥社区的协助下,叶红梅敲定创业计划,通过土地流转建设“桂桥1号亲子园”项目,总投资40余万元,占地面积6亩多,以亲子户外游乐项目为主体,打造围炉煮茶、户外滑梯、农耕体验等多项娱乐项目,形成了一条集游玩、农耕体验、亲子互动于一体的产业链。叶红梅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对于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卫生许可证等业务不太熟练,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此事后,立刻上门告知他们需要准备的资料,并协助他们一同办理,很快就办齐了相关证件,在今年8月底正式运营。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上孩子,前往近郊的乡镇,体验一把田园的乐趣,采摘瓜果、挖野菜、骑行垂钓、户外烧烤。”叶红梅说,自己最初就想要给孩子们打造一个寓教于乐、乐在其中的地方,助力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让更多的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致富。

园区内,有各类儿童游玩器材和亲子互动场景,有丰富的农业景观和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大家在亲近自然、感受农耕文化的同时,还能享受到亲子互动的乐趣。“这里最独特的就是农耕文化,这些都是城市里体验不到的。”叶红梅告诉记者,营业两个月以来,每个月平均收益达5万元左右,如今,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家对这里的游玩体验赞不绝口。

创业过程虽然劳累和辛苦,但是对于未来的经营,叶红梅表示很有信心。“农场在细节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正在一步步地进行完善。大家现在非常喜欢我们这里,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吸引投资助力振兴

走进桂桥社区6组,一幢幢农家院落错落有致,蓝天白云与山川田野交相辉映,诗意盎然的乡村画卷美不胜收。近年来,桂桥社区将民宿经济与乡村产业振兴相结合,积极动员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庭院空间发展民宿经济,同时,全面立体挖掘乡村价值,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打造“民宿经济+产业发展”新模式。

蜀地江南—小荷人家民宿是一处具有江南风格的林涧民宿及传统中式禅院,于今年10月正式营业,1期占地近30亩,投资280余万。鳞次栉比的小木屋掩映在树林中,屋后的矮山、屋前的池塘将其围绕。春池、夏河、秋谷、冬涧等8个房间的取名均来自古诗词,营造了别样的氛围。此外,中式禅院内的4个房间,又是一种雅致的存在。房间内宽敞明亮,舒适整洁,拉开窗帘看到的便是清新优美的自然环境,坐在每个房间独属的院落桌椅,晒太阳、打盹,舒服极了。民宿还贴心地为各年龄段的游客设置了专属娱乐设施,可以在这里尽情玩耍。

王代军,江苏南通人,是该民宿的负责人。此前他从事电力设备经营,2018年,他萌生了做民宿的想法,于是前往龙泉、德阳等地进行考察,最终,来到都江堰,深深被这里的山水风景和道文化所吸引。“都江堰有山有水,有浓厚的道文化,恰巧我是一个喜水的人,对道文化也有浓厚的兴趣,很快就爱上了这座城市。”王代军说。在朋友推荐下,他走进了桂桥社区,经过考察后,决定在此投资民宿。

过程中王代军遇到了诸多问题,但是社区工作人员及时为他破解难题。据悉,王代军提出具体投资方案后,经与桂桥社区研究,认为方案中投资方租赁土地经营,兼顾了土地流转户、村集体经济和当地村民的利益,符合当地发展情况。“我们认定了企业,就会主动对接。把企业迎进大门,询问需求,与相关部门积极对接,主动帮助企业加快服务,确保项目落地及运营。”土地如何解决?自来水如何接入?天然气如何打通?每当有问题的时候,王代军就会第一时间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他们第一时间就帮我们联系相关部门,争取帮助我们早日解决难题。目前,原来的井水已换成了自来水,天然气也即将通气。”对此,王代军表示十分认可,连连点赞。

如今,王代军每天都忙着打理民宿,侍花弄草,乐此不疲。“目前民宿一期已经打造完毕,二期准备再租下70亩地,打造高端民宿,吸引更多人来到桂桥,爱上桂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谈起未来的规划,王代军满怀憧憬。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正是因为这些持续的努力,推动了桂桥社区农文旅融合上的不断创新和实践,一幅“生态美、百姓富、产业旺、乡村兴”的美丽画卷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据悉,依托桂桥社区优质的山地资源和水源,桂桥社区党委通过拜访乡贤、联系创业青年、洽谈外来投资商,积极宣传相关方针政策,近年来,引进了蟹走天下大闸蟹养殖、阳林岛农场、桂桥1号亲子园、小满果园、“蜀地江南—小荷人家”民宿等12余家农文旅的产业,实现流转土地800余亩,带动村民就业上百余人,壮大了集体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守着“绿水青山”的“桂桥人”,也期待着用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延伸乡村旅游内涵,不断让“好资源”变成“好资产”,换回更大的“金山银山”。叶建说:“下一步,桂桥社区将持续擦亮生态底色,通过增强牵引力、创新驱动力、激发原动力,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和旅游经济,推动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互融共进,同时,深耕农文旅融合,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释放新动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本报记者 王蓓蒂 沙维玮 文/图)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