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率众建成都江堰,成都平原从此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两千余年来,都江堰游客如织,络绎不绝,历代文人墨客更是纷纷来此采风创作,留下了无数川行华章、不朽杰作和人间佳话。
在今天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出门旅游也不敢怠慢,总要先做做攻略,搜搜“热门打卡地”,难得出一趟门,得让此行“有意义”。古代文人墨客游学出行,尤胜于此,旅途奔波、舟车劳顿,他们翻山越岭、不远万里来到都江堰,究竟又是为了哪些“旅行的意义”呢?
朝拜中华文明的国之重器
中华文明五千年,亦是一部治水史。都江堰建成之后,不仅成为成都城市发展的摇篮,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而且还是长江上游文明中心的原动力,对天府文化、巴蜀文明、长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中华文明划时代的杰作,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公元前111年,大汉王朝的有志青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慕名来到都江堰,“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他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揭示了“水之为利害也”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辩证意义。此后,历代的史学家、科学家、地理学家、行政官员们纷至沓来,沿鱼嘴、飞沙堰、离堆、金刚堤考察研究,探寻都江堰的神奇之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动情地描述“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而受益最深的天府儿女,更是携男扶幼奔赴都江堰,缅怀李冰,感恩先贤。
探索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自古以来,好山好水便是文人墨客艺术灵感的源头活水。青年李白曾在青城山读书求学,访仙问道,奠定了他“仗剑出蜀”的底气。杜甫弃官入蜀后,多次游历都江堰,写下了千古名句“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八百里青城幽绝天下,张大千在此隐居8年,留下千幅传世佳作。晚年他旅居国外,更是以都江堰山水为原型创作了巨幅山水画《青城山全图》和《长江万里图》。徐悲鸿在这里寄情山水,潜心创作,著名的《国殇》作品便是在青城山的古木参天中诞生。千百年来,郭璞、贾岛、岑参、刘禹锡、刘长卿、钱起、独孤及、吴道子、张籍、李商隐、杜光庭、张咏、宋祁、赵抃、吕大防、范成大、杨万里、杨慎、查礼、顾光旭、窦垿、陈衍、宋育仁、易顺鼎、赵熙、谢无量、于右任、马一浮、顾颉刚、叶圣陶、黄宾虹、黄君璧、董寿平、钱穆、冯友兰、朱自清、黄裳、邓拓、唐弢、金庸、乔羽、杨牧、梁上泉、张新泉、陈建功、黄亚洲、迟子健、舒婷、梁上泉、梁平、郑愁予等在这里找到了他们最珍贵的艺术灵感。
治愈精神世界的美好体验
人生不如意十之七八,能与人言之一二三。公元1172年的冬天,人到暮年的陆游怀着抑郁苦闷的心情,冒雨骑驴入蜀,赴任一份闲差。胸中块垒难消解,他来到都江堰,远望“千年雪岭”“万里云海”,只觉人生短暂、渺小却宝贵。想到大禹治水的赫赫功绩,壮志未酬的他与自己释然和解,吟出了“姓名未死终磊磊,要与此江东注海”的壮语豪言。
不止山水。少年苏轼携友在青城烤鸠,连赞“快活神仙只今生”。美好的生活体验治愈了他们精神世界,并使其终身受益,苏轼晚年在《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中写道“蔼蔼青城山,娟娟峨眉月,随我西北来,照我光不灭”。想起青城山时,他的眼中仍有少年光芒。
诗篇画作将山川水景点亮,人文典故为亭台楼阁留名,历代文人墨客与都江堰互相成就,共同绘就了一幅千古传世画卷。时光千年流转,都江堰作为全球为数不多“三遗”之城,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竞相奔赴。据驴妈妈旅游网、携程网等多平台发布的《2023年暑期旅游消费总结报告》,今年暑期成都旅游市场持续火爆,而都江堰更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景区研学游、民宿深度游和乡村休闲游全面开花。
在都江堰,你可以登上秦堰楼,与两千余年前的蜀郡守、太史公隔空对话,感悟史书的微言大义;在都江堰,你可以留宿青城山,且试水墨油彩技法,比大千、悲鸿又有何新式表达;在都江堰,你可以醉望蓝眼泪,携亲友“诗酒趁年华”,毕竟东坡早就说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都江堰走一走,与历代文人墨客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探文明印记,寻创作灵感,悟生活哲理,找到一份独家的“旅行意义”。
(通讯员 李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