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1/14/014732.html

等待处理…

山川早水在都江堰

点击量:365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山川早水(生卒年不详):日本著名学者,曾任四川高等学堂日文教师。1905年3月至7月对四川进行了长达四个月的旅行和考察。他从巴东入四川,先后游历巫山、夔州、云阳、万县、梁平、大竹、顺庆、蓬溪、成都、眉州、嘉定府、峨眉、青神、双流、犍为、江安、纳溪、泸州、合江、江津、重庆、长寿、涪州、丰都、忠州、新都、德阳、罗江、绵阳、梓潼、剑州、昭化、广元、郫县、新繁、灌县、彭州、新都、自流井等,完成了20万字的考察日记和120幅图片组成的人文图书《巴蜀》。《巴蜀》是民国以前几千年来最大的一部关于四川的游记。

其实,山川早水并不是第一个考察四川的日本人。早在日本明治九年(公元1876年),日本人竹田进二郎就对四川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考察,写下了《栈云峡雨日记》,对清后期四川的民风民情做了许多记载。随后,明治二十五年(公元1892年),另一个日本人安东不二郎也来到中国考察,撰写了《中国漫游实记》一书,其中对四川有相当多的文字介绍。

1905年3月2日,山川早水开始了他的巴蜀考察,这是一次诗意的漫游。若一定要找出山川早水此次考察与其他日本人考察的区别,所有学者一致认为,除了记载的认真、考察的详尽之外,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他当时带上了世界上极为少见的相机,在用笔作文字记载的同时,也用手中的相机记载了那些已成回忆的民生状态、风情风物、历史古迹。

在成都府逗留期间,山川早水逐步对成都府领属的三州、十二县进行了考察。当时的三州是简州、崇庆州和汉州,十三县包括成都、华阳、金堂、双流、温江、新津、郫、新都、新繁、崇宁、灌、什邡、彭。

山川早水考察郫县、新都、彭州之后,将灌县(今都江堰市)列为他成都考察的第四站。他们一行四人从彭县往西走七十五里(清制)之后到灌县。在进县城前,路过一座石桥时,山川早水被郊外的风光吸引了,他拍下了以石桥为核心景物的照片。虽然桥面较为破败,但是桥身非常美观,桥上行人匆匆,桥下流水潺潺,桥旁树枝斜出,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尤其是透过幽黑的桥洞,我们可以看见当时的阳光正艳,就是这一缕光线,让整个画面一下子变得鲜活、生动而富有质感。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的摄影家居然会对光线的把握如此到位。

都江堰是秦时蜀守李冰进行岷江疏水工程的地方。因此,此地不止在四川、全国乃至全球都很有名。山川早水在日本之时就已仰其大名,来都江堰之前,他不仅熟读范成大所著《吴船录》中关于都江堰的记载,而且还专门查阅了原在彭县中学堂任教习的日本人秩父固太郎所整理的一些资料。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山川早水对考察都江堰的态度是何其认真。

入县城后,几乎没有任何逗留,山川早水一行就由西门出去,沿江而行,俯瞰都江堰。出镇夷关(古玉垒关),往下走到江岸,有三座大庙。东面的,叫禹王宫,现在是四川省大禹文化研究委员会所在地;西面的,叫杨泗庙,如今已经消失;中间的,叫二王庙。由于对李冰的崇拜,山川早水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二王庙,当时庙内远近参拜者经常不断,香烛无时不有。庙里供奉有李冰及其子二郎的木像。庙中另有一小殿祀有一女人像,他认为是李冰夫人。山川早水经过二郎庙时还看见了刻在岩壁上李冰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回到日本后,山川早水时时念起这六个字,还托人到二王庙看“六字诀”在否。

过安澜索桥前,山川早水为索桥拍了一张照。穿过安澜索桥,由分水鱼嘴顺流而下,山川早水拍了一张照片《分水鱼嘴远景》。岷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厅西北的岷山,江源有二,南源为那克都母精山,北源为冈出山。最初水流极为微弱,即所谓发源滥觞。其水流经松潘、茂州,进入成都府领地,到灌县后,像鱼嘴一样的堤岸将浩荡奔流的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向成都平原,外江则是岷江的正道,流向乐山,与青衣江、大渡河汇合,最后注入长江。在经过飞沙堰时,山川早水将镜头对准了远处的二王庙,可是距离实在太远了,二王庙看得不是很明显,虎头岩倒是威风了一阵子。

到县城前,山川早水登上离堆参观伏龙观,离堆其山岩势如分崩离析滚滚而下,好像鸟啄食时跳跃前进一样。有一亭立于离堆的上端,亭基宽阔,可铺十张榻榻米,今天推测,那个亭子应该是观澜亭。亭后有空地若干平方,以石环绕。依栏俯江,脚底离水面,目测约三丈。水触堆发怒,翻起白色泡沫,有蛟龙飞跃、鼋鼍狂舞之气势。在离堆之上、宝瓶口之旁,山川早水摆好相机,拍摄了一幅《索桥、分水鱼嘴和二王庙远景》,这幅照片远、中、近景层次分明。远景中的远山如带,峰峦叠嶂;中景中的索桥横跨江面,鱼嘴更像一鱼之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巍峨的二王庙掩映在近景中的婆娑树丛中,狂放的江水此时比一个处女还矜持地从山川早水脚下流过。

山川早水的考察不像一般的游记对各地流水账般地记载,而是在重点方面深入下去了解,重点加以记载,甚至予以考证研究。如当时内外江的归宿存在很大的分歧。有学者认为,内江是指赵家渡以上灌口以下之间一段,外江是指彭山以上灌口(指岷江内外两江的分界点)以下一段,各分流数十支。对岷江考察引起最大的分歧,就是在这段上,哪里是内江的主流?哪里是外江的主流?历代地理学家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山川早水对此论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说:

我们就其事理推论一下看,李冰之前,岷江是由岷山流经松潘、茂州进入成都府领地,只有今天的外江派生的支流南流。此时还没有外江这一名称的说法,如果要问叫做什么,那只有从李冰打穿离堆疏通岷江水,分岷江为两大支流时起,才有内外江之称。李冰开凿离堆是无疑的事实。而运河的干线,今天的郫江诸史有所一致。然而,郫江的支流是否都是李冰的工程,或者,支流中的某某河是否是李冰亲手所凿,此乃古今议论的焦点,使之有定论并非朝夕之事。但是我们认为郫江不用说,就其各支流所带来灌溉利益之过半,仍可归于李氏功劳。(选自《巴蜀》日本东京成文馆日明治四十年〔1909〕版)

因为传说杨贵妃生于灌县,为了验证此事,山川早水一行专程前往灌县东二十里的贵妃池(在今之聚源镇)。随后又到位于灌县西南约六十里,成都西北约一百里处的青城山。

回国后,山川早水撰写了20余万字并配有150余幅照片的游记——《巴蜀》。该书于1909年由日本东京成文馆出版,将日本人对四川的了解推向高潮。《巴蜀》是目前流传至今关于清代四川最宏大的游记,也是我国民国以前几千年来部头最大的一部关于四川的游记。但这部作品长期湮没于书海。2002年,学者蓝勇从西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藏书库中偶然发现了日本东京成文馆于1909年出版的《巴蜀》一书,并将之翻译、整理、校订之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发行。山川早水的作品因此首次引起国人的关注,人们通过关注山川早水的作品,同时唤起对都江堰的记忆。(王国平)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