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1/10/014726.html

等待处理…

W·E·盖洛在都江堰

点击量:223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1909年,几乎与恩斯特·柏石曼同时,另一个西方人同样为都江堰侧目,他的目光越过了辽阔的太平洋,沿着长江的流向上溯,直达川西平原丰茂的水草深处。他就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著名旅行家、人文地理学者、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44岁的W·E·盖洛(William Edgar Geil)。

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旅行家1865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伊尔斯顿城。盖洛受过严格系统的地理学专业训练,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1902至1903年期间首次来到中国,从上海乘船逆流而上,沿途考察了长江流域的人文地理,写下了《扬子江上的美国人》(1904)一书,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此后,他又数次来中国考察,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三山五岳,连续出版了《中国长城》(1909)和《中国五岳》(1926)等一系列著作,这些图文并茂的书籍至今仍是我们所能找到的外国人描写中国人文地理读本的经典著作。

而他此次的都江堰之行则是为他即将出版的《中国十八省府》一书做考察的。在盖洛的计划中,他将考察大清帝国十八个省府的人文地理背景,将这些异域文明介绍给那些热爱东方文化的西方人。而水利工程都江堰所在地成都,正是他考察旅途中的第十三个省府。

这一年,全副“旅行武装”的盖洛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府成都。当时的成都有“三杰”,分别是秦国水利学家李冰、蜀国军事奇才诸葛亮和大唐诗仙李白。当时许多到成都考察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大多将考察对象锁定在后面两位,而对都江堰的创建者,一个遥远得近乎神话般的人物李冰关注甚少。但盖洛却剑走偏锋,这位深受西方科学文化熏陶,具有全球旅行丰富经验的美国人具有非常独到的眼光和卓尔不群的判断力,他最看重的恰恰是水利学家李冰。

入川后,盖洛不辞辛劳从成都出发,风尘仆仆地赶了60多公里路程,实地考察了位于灌县(今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周围的人文地理资源。盖洛不仅是一名旅行家,同时更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和人文地理学者,因此他感兴趣的是都江堰的设计理念和维修方法,以及这个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

站在渠首,手搭凉棚细细欣赏了水利工程都江堰之后,盖洛为两千一百多年前的李冰在科学建堰的技术问题上的选址之精确、构思之新颖、设计之巧妙、运用之科学、效益之长远惊叹不已。

因为,以盖洛的科学常识和西方建造水利工程的常用技术手段来看,要将浩荡奔流的岷江水从幽深的峡谷分流到平原上,就必须筑坝拦水,而人工堤坝一般难以承受岷江至少每秒2000立方米流量的巨大压力,在洪水期间更无异于螳臂挡车。令盖洛没有想到的是,如此复杂的问题居然被李冰用弯道原理和劈山的方法解决了。弯道时水流自然减缓,同时他让坚硬的山崖而非人工堆积的土壤成功地承受住了湍流的冲击,将浩荡的水势消弥于无形。一旦湍急的岷江江水被驯服,其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几乎是一个中国通的盖洛面对都江堰除了连连称赞“Very good”之外,还用了武当派的一个招式来形容都江堰:“四两拨千斤”。盖洛不知道,四两拨千斤是道家武术的精髓,而整个都江堰更蕴涵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 的道家精神,是道家精神的物质载体。

那么像都江堰这样浩大的水利工程又是如何维护和修缮的呢?

这不仅是盖洛关注的问题,更是一个令各国水利专家们头疼的问题。因为凡是发源于山区的河流都会夹带大量的泥沙,如果任其沉积,就会淤塞河道,导致河床抬高,若要防止决堤的危险就只有不断加高河堤。长此以往,造福于人的河流便会成为悬在人们头顶的一条地上河,仿佛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见多识广的盖洛自然深知它巨大的危险性。因为,他曾经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美国南部的密西西比河下游和中国的黄河多次见到这种情况。连盖洛自认为先进的西方科学都难以解决的问题,他实在想不出李冰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治理岷江。

但盖洛最终被这个先他两千多年的水利科学家征服了。他在《中国十八省府》中动情地描写了他所看见的都江堰维护方法:

李冰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从一开始就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工程维修原则。在枯水期到来时,人们就在河的西半部直到峡谷那一段都沉入沉重而巨大的木三角架,以便把水都引入灌溉渠。排干了水之后,再清理河床上的砂石,以疏通水道。接着用填满石头的竹笼小心地沿着水渠边上堆放。一切就绪后,那些沉在水中的木三角架又被吊起来,重新放到河的东面,这样所有的水都会流到新疏浚的水渠,把灌溉渠排干……

见多识广的盖洛没有想到这种在都江堰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土方法居然如此科学、简单、实用和方便,让都江堰真正做到了费省效宏,永续利用。他没有想到,一个水利工程居然会改变了他的许多看法。最重要的是,他终于不得不承认,在遥远的中国,在偏僻的川西平原,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一样伟大。为了表达他对李冰的敬意,他将都江堰水渠旁纪念李冰父子的神龛定格在了他的相机里。

最后,盖洛认为:“李冰留下的都江堰这一水利工程不仅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四川省的地理环境和水路交通,而且这个质量优异的工程经历了许多世纪的风雨考验。”他将对都江堰的所有感受统统写进了1911年出版的人文地理图书《中国十八省府》。

(王国平)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