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biglogo.png
【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djymedia.com/content/2023-11/07/014702.html

等待处理…

丁宝桢在都江堰

点击量:335    我要评论 (0条评论)

清王朝统治中国的268年中,四川总督不下五十人,最著名的当数首任李国英、光绪初年的丁宝桢和最后一位以屠夫之名著称的赵尔丰。三人之中,治绩对四川具有深远影响的,莫过于清正廉洁、不畏强权、爱民如子而扬名朝野的丁宝桢。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24岁时中进士。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调山东按察使,迁布政使,晋级巡抚。1868年丁宝桢奉诏勤王,率鲁军一日百里急行军,大胜,立解北京之危。同治皇帝在惊魂初定之后一连下了7道圣旨,嘉奖他的武勇忠诚,赐孔雀翎一品冠带,加太子少保衔,赏紫禁城骑马。

为官清正廉洁,不畏强权的丁宝桢文武双全,为人刚直不阿。

丁宝桢在任上做了许多老百姓拍手称快,却令政坛朝野震动的大事。他在山东任巡抚时,慈禧太后宠监安德海,就是电视剧里那个令慈禧言听计从的“小安子”,窜到山东境内胡作非为。丁宝桢设计诱捕安德海,慈禧闻讯慌了神,立刻派使臣带着她的手谕飞奔山东。岂料,丁宝桢不畏权势,敢做敢为,竟将权宦安德海斩首,并曝尸3日示众!一时间,山东官员个个吓得屁滚尿流,皆恐殃及池鱼。而百姓皆大欢喜,朝野百官拍手称快,弹冠相庆。

精明的慈禧将怨恨深埋心底,反而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钦点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

其时,靠有恩于慈禧上位的四川总督吴棠年老昏庸,早把四川弄得百业破败,官场黑暗,民不聊生。丁宝桢便在这种危难之际走马上任。因丁宝桢威震朝野的显赫名声,1876年10月27日,成都文武百官惊闻丁宝桢赴任,一大早就袍服顶戴齐集接官厅,一个个装了满肚子拍马屁的话等在那里,欢迎的队伍足足排了半里之长。

岂料,新总督夜宿距成都不过四十余里的龙泉驿,按理早该到了。众官等到午时三刻,转眼下午已至,一个个只等得头昏眼花,饿得清口水长淌,仍不见新总督踪影,但又无人敢走。正在猜疑间,忽总督衙门飞马来报:“新总督传谕众大人回督院晋见!”

众官惊骇莫名,幡伞旗锣轿子一片凌乱,争先恐后拔腿就往城里跑。

大家一面跑一面想:众官齐集成都城总口子,何曾见官轿越过?及至看到丁宝桢才恍然大悟。原来,上午众官围住看热闹时,那个被守门哨勇赶跑的一顶小轿上坐的素衣小帽的瘦老头,就是丁宝桢!再看堂上端坐的新总督,目光敏锐精神矍铄,但官袍褪色,且有一处明显的补痕。

一石击起千层浪。丁宝桢微服到任,简袍临众,与众官熠熠生辉的华丽衣冠形成了鲜明对比。成都大小官员预感官场气候将变,纷纷收起华服,换上旧袍带,没旧袍可换的人,立刻派人到旧货店收购。一夜之间,成都各估衣店的旧衣、旧袍褂、旧冬帽竟被搜求一空,出手迟了的,只能先将新袍污损,然后始敢晋见。

四川官场由此官风大变,渐渐以俭养廉,廉俭之风日甚。

丁宝桢上任第二把火是改革吏治。他一改历史上道州府县官吏遇缺论资排班替补的办法,而是任人唯贤,选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当官,委以重任。丁宝桢还常与下属微服私访,走乡串巷,体察民情,以革除陋规,减轻百姓负担。他还对贪官污吏实施打击,改革盐税制,矛头直指不法官商、盐商,逮捕捐款买得头品顶戴的自贡大盐商王余照,封存了他家财白银千万余两。诸多铁腕治吏,震动京师!

敢说敢干的丁宝桢,不畏权势,清正廉洁,他缉捕盗匪,整顿社会秩序,颇受百姓爱戴。在他的治理下,四川吏治为之一清。据《清史稿》载:丁宝桢“治蜀几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窃。于是,诛匪几尽,道不拾遗”。

丁宝桢任四川总督的最大功绩,莫过于大修和维护都江堰。他到任的第二年四川即遭水患。这位封疆大吏青衣简从,深入灾区,日夜慰问、救助灾民,因而老百姓尊称他为丁公。后来,因他大势维护都江堰,重修鱼嘴,灌区老百姓干脆亲切地称他“丁鱼嘴”。

丁宝桢心系百姓生活,尤其关心与人民生存息息相关的水利农田建设,因为他深知,都江堰对四川盛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876年秋,他奏准朝廷动用库银9万两大修都江堰,9万两白银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当时灌县13年皇粮的总和。这次大修工程之大,在都江堰岁修史上可谓空前。灌区十余县民工数万人从四面八方齐聚渠首,丁宝桢也因此驻扎灌县。这次都江堰大修,除重筑鱼嘴、深淘凤栖窝、整修飞沙堰外,还彻底整治了外江河道。施工期间,丁宝桢冒着严寒,11次亲赴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现场督查,极尽辛劳。

1886年,一生辛劳的丁宝桢67岁时死于四川总督任上,追授太子太保。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位一方诸侯,位尊权重的封疆大吏,死后清点遗物时,府内清廉得钱财皆无,只剩下满柜书籍、一些笔砚和敝旧衣物。赶赴四川的家属本以为有遗产,结果丁宝桢穷得超乎人们的想象,一时竟尴尬得无力置办棺木,还是藩台拨银、僚属和绅民含泪集资,始得成丧,其子丁体常方扶榇出川归葬。

棺木出城,上千百姓扶老携幼送行,泪如雨下,声动蓉城。

丁宝桢死后,官方查阅案卷时意外地发现:总督应得的1.2万两巨额俸银还存在官账上,竟然分文未领!于是强令其子领去。为民工作忙累得工资也搞忘领了,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上,这样的清官、高官,真是少之又少。

灌区百姓深感丁宝桢的厚德,他死后,万众奔走,挥泪集资在二王庙侧建起了一座丁公祠,朝夕焚香叩拜。门柱上的对联也随之流传至今: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太守祠。

丁宝桢是晚清一位刚正清廉的封疆大吏。他出任10年山东巡抚,10年四川总督,官居高位,廉洁自饬;任内严劾贪官墨吏,澄清吏治,整顿社会秩序,教化民众,政绩裴然。死后,山东、四川和他的家乡贵州的老百姓为纪念他,纷纷修建“丁公祠”祭祀,以表示对他深深的缅怀和敬仰。

至今,他的铜像站在伏龙观下的堰功大道上,千百年后,依然会默默地注目苍生。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没有了
分享到

© 2018-2024 都江堰报刊
ICP备:蜀ICP备18036256号-1

↑ TOP